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正式以政策形式进入实施阶段,随后全国高校陆陆续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则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从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实践、学籍、师资创业指导服务以及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化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高校在近十年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和实践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依然暴露了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适当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这里以地方医学院校为背景开展探讨。
一、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19年,教育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关情况时指出,教育部从建基地、办大赛、强实践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课程方面,强化了实践基地建设、专门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精品课程、线上线下双结合等。此外,还着重强化师资优结构。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余人。组建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4492位导师。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即“双创”课程。医学院校是开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性院校,由于专业性强、学生就业方向相对定向,同时,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传统等因素,而地方类医学院校更由于师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等因素,其“双创”课程教学在满足“国标”基本要求基础上,面临更多实际问题与挑战。
1.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对口问题比较普遍。事实上,当前国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就是高校内部自有师资,其中很多教师是从学校都学校,没有经历任何创新创业培训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也缺乏系统性专业培训,对创新创业的看法和认识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他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自然会严重滞后,停留于人云亦云、囫囵吞枣的状态。
事实上,地方医学院校这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因为医学院校毕业生多数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而从事创新创业的“重担”就落在团委或者招生就业部门,而作为管理部门,他们只能发动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作为学生管理干部,在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毕竟疏于实践经验,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会呈现出既无法结合专业教育、也难讲深讲透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2.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重视程度不高,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双创”课程建设有标准,有指导意见,有名师也有实践基地,但是却缺乏非常重要而且核心联运,那就是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教育部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制定了宏观层面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不过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多数以《创新创业基础》教材为课程教学大纲,创新创业课程依然更多停留于脱离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理论化教学,教学过程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现象,教学过程互动较少,课程的开设停留与完成任务。
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开展情况来看,医学院校教务管理部门通常更重视医学专业类课程建设,对于相对比较新生的“双创”课程或者劳动教育通常都归入团委或者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管理,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指导,课程管理、考核和成绩管理等环节杂乱无章,其次教学运行上,教学设计不规范、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简单粗浅,教学运行过程中容易停留在可执行的政策、大纲上,最终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最多是差强人意,距离培养创新意思和创新人才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3.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建设在紧跟时代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以及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样的目标和核心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树立主动求变思维,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与时俱进。
地方医学院校相对于综合性院校乃至部属高校来说,发展思路所限,教学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教育资源比较有限等原因,他们在开展“双创”课程建设方面的制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方面,更多是满足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宏观统筹不足,这就造成了这些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课程,有意无意忽视或者漠视社会和市场的呼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就表现为“双创”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脱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以及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脱节,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和思维,更无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的人。
二、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途径探讨
以课程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勇挑时代重任的主要渠道。地方医学院校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着力于培养医德高尚,具有良好医学专业和技能的专门医学人才。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与不少挑战,但是在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方面,地方医学院校同样责无旁贷。给予地方医学院校实际,开展“双创”课程建设方面应尝试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在师资、课程运行以及课程考核、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多方探索。
1.强化认识,提升“双创”课程重视程度,切实从观念层面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和政策,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积极意义。2015年3月13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早在2013年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可以说,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早就是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个人在就业市场和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医学院校在开展“双创”课程中,应切实从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和市场需求角度,围绕社会需要办学,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高校职能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事实上,目前“双创”课程存在的困难究其缘由很大部分是由于高校不够重视。因为我们从实际中可以看到,某些高校急功近利,把“双创”课程作为可有可无课程,认为只要老师都能上、教学上能完成任务就好、教学效果无关紧要等现象比较普遍。只有转变这种“双创”课程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敷衍了事的态度,积极将这类课程作为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来抓,“双创”课程才有可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2.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创新姿态引领“双创”课程建设。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课程建设的指挥棒。变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主题,只有主动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要求,在“双创”课程建设中融入时代元素和创新要素,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人民的呼声转变为课程内容,才能发挥“双创”课程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在具体课程建设中,地方医学院校当然应当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相结合,推动“双创”课程的师资、教育理念的社会需求导向。首先要拓宽授课教师的创新创业视野,开展多方位的教学能力提升,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其次在课程建设中要紧密跟进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变化,积极主动将这些变化和趋势融入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还应该积极推动“双创”课程的实操性和实践性,推动课程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际中检验和更新师生“双创”课程内容和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3.理顺关系,强化课程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方法,建设交流一流师资团队。“双创”课程在高校,是一个新鲜事物,一门新生课程,在课程归口管理方面,容易出现混乱。通常来说,如果有个高校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那自然是归入这类学院管理,但就没有这类学院的高校而言,通常归入团委比较合适。同时,在课程设计这方面,应该具有系统设计,在教学运行、教学方法、师资要求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设置。
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建设中同样面临这些具体问题,在明确课程归口管理部门外,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课程设计。不仅需要调动和整合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更应该给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详细具体可行教学大纲,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更新以及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开展大量探索。课程建设中应着重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中实现理论讲授与创业事迹、专题报告相结合,一线课堂与二线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下讨论、交流相结合。
4.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双创”课程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双创”课程目标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都是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以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落脚点。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同样面临完善课程评价的迫切需要。实际的“双创”课程教学中,通常以创新创业项目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但是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为改变这种局面,地方医学院校的“双创”课程同样应当强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考查;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的考查。在评价体系上,强化综合评定,探索多层次、多维度和多阶段的综合性评定,赋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空间。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地方医学院校“双创”课程建设应当的课程重视程度、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团队和资源建设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多方面探索与实践,以更加符合时代和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和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N],《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3.2015年5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 岳金月.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路径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1,35(03)
5. 许礼刚 周怡婷 徐美娟.“学、练、竞、践”四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