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属于临床消化科一种高发疾病,本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极易诱发胃溃疡,因此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而以往采取了传统西药治疗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因此需要临床良好的护理管理,在中医护理中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针对性的耳穴压豆以及穴位按摩等护理手段,通过辅助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率[2]。为此,本篇文章中笔者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具体详情已在文中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来我医院接受治疗的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60例作为本文中的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患者人数各有30例,观察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入选年龄为30岁~85岁,年龄均值为(57.50±5.20)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为(1.5±0.50)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17例、女性人数为13例,年龄入选范围在30岁~86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8.0±5.3)岁,患者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2.00±0.60)年,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经对比后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护理内容:根据患者病情、用药耐受性并结合患者意愿制定出合理性的用药方案。为患者制定出合理性的饮食方案以及运动方案,嘱咐患者饮食要确保低盐、低糖、低脂以及低胆固醇,并要鼓励患者饮食中多添加膳食纤维及含维生素高的食物,同时要定期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饮食中要杜绝辛辣刺激及油炸食物,严格控制烟酒。观察组则添加中医特色护理技术,(1)穴位按摩:对患者的气海、内关、中/上脘、天枢以及足三里穴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2分钟左右,每日按摩两次。(2)耳穴贴压:选取脾、胃、肝及神门等穴位,将中药王不留行籽粒贴敷在耳穴上,按压2分钟左右,两耳穴位交替进行;每日按压3次,两日更换一次。(3)情绪引导:由于长期受到病情影响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及认知教育,通过1对1教育指导、微信平台推广以及视频播放等方式,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度以及日常防护能力,要告知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纠正患者不良用药习惯。了解患者心中存在的顾虑和压力,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安慰,帮助患者寻找释放情绪的方式,安抚患者过度焦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影响康复效果。
1.3两组观察指标
(1)通过发放自拟调查问卷表评定两组患者遵医用药行为,最高分值为10分,最终得分越高则表示指标改善越好。(2)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后三个月内复发率进行记录对比。(3)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运用SF-36量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情感职能,每一项指标最高分为100分,取得分数越高则证实生活质量改善越好。
1.4护理效果判定
患者通过护理治疗后临床症状彻底消退,且无复发情况为显效;患者在护理治疗后以上症状均已得到显著改善为有效;患者在护理治疗后各项指标未达到显效和有效标准为无效。最终护理治疗总有效率判定为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SPSS20.0为此次研究的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对比使用(x̄±s)进行描述,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n(%)进行描述与x²检验,当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后显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评分指标对比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指标结果对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种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与对照度相比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指标对比情况(n=30,x̄±s)
2.2两组护理治疗效果对比
最终记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获得的护理治疗有效率达到总例数的96.7%,治疗后不复发情况,而对照组治疗作用效率仅有80.0%,复发率达到13.0%,两组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治疗效果更好,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2。
表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情况(n、%)
2.3组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管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3。
表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x̄±s)
3讨论
慢性胃炎具有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以及复发率高等特征,若胃部长期存在炎症反应,极易导致胃黏膜受损。当前临床上针对此类疾病主要通过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等西药进行治疗,但由于消化系统疾病比较顽固,且治疗周期较长,因此采取单一西药治疗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医领域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长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情志失调以及外感寒邪所致脾虚气滞,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餐后饱胀以及反酸等症状[3-4]。为此,本文中为其患者添加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治疗效果。在护理中通过为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及耳穴贴压传统中医调理方法,可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促进肠道蠕动以及顺气导滞的目的;同时配合中医情志护理,可达到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及改善负性情绪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最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疗效率及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6]。
以上结果表明,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可有效提高脾虚气滞证慢性胃炎患者的疾病治疗效率,尽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唐秀荣.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胃炎的实际价值[J].人人健康,2020,6(13):263.
[2]宫欣茹.中医特色外治护理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20,28(01):93-95.
[3]杨靖华.中医特色护理在慢性肠胃炎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1):117-118+120.
[4]马红梅,傅晓红.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J].光明中医,2020,35(1):77-80.
[5]黄琼.中医特色护理联合艾条灸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效果分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7(2):287-288.
[6]王欢.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慢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