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唯物史观下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比较

赵文浩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值此之际回溯土地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土地问题的解决都进行了探索和政策的实施,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国民党因利益矛盾,阶级立场而背离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和历史任务,最终在中国历史上慢慢退出了舞台;共产党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民群众,变革封建土地生产关系,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进行土地革命,必然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关键词: 国共两党;土地政策;土地革命;唯物史观
DOI:10.12721/ccn.2022.1570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中国是一个有着农耕文明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这一经济基础,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近代以来,中国封建君主制度土崩瓦解,但是其经济基础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转变,在打破旧有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必须要变革其经济基础,就必须要合理的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国共两党在中国的土地问题上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在结果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将民生主义作为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出发点。但在大革命后期,蒋介石反叛革命,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而中国共产党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解决了中国民生问题中最大的实际,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一、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土地政策  

(一)平均地权思想和浙江“二五减租”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倒退,从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转变为对这一思想的背离。1924年孙中山首次提出“二五减租”,即“消减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此后这一政策在国民党会议上通过并首次在江浙等地实施。1927年11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联席会议在《浙江省本年佃农缴租实施条例》规定:“定正产全收百分之五十为最高租额,佃农依最高租额减百分之二十五缴租,副产业收入全部归佃农所有[1]”,之后1928年又通过了《佃业理事局暂行章程》来更加详细的推行减租,缴租并解决佃农纠纷,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些政策由于破坏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新旧军阀的利益,最终夭折于实行过程中并在全国被取消。

(二)《土地法》的颁布及其实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土地法原则九项的基础上起草了土地法草案并在1930年6月公布了《土地法》。但从土地法原则九项和《土地法》内容来看,此土地法政策均没有照顾和保护佃农的利益,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法》在内容表面上反映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纲领思想,如公共性资源等关于国计民生的土地私人不得占有,限制了个人和团体对土地的兼并,但是更多的是背离和摈弃;在土地所有权方面,该土地法具体指出,中华民国范围内的土地属于中华民国全体人民所有,而对于人民依法取得的私人土地所有权,政府得‘斟酌’情况来确定土地拥有者,同时在征收地价税上,规定采用同一比例税率征收;在征收对象规定,对于本地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满十五年内不征收土地增值税,这些方面无疑是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私人占有,维护其统治利益和增加税收。

(三)“田还原主”政策的阶级立场

在革命根据地收复地区上,蒋介石为恢复封建主义秩序,成立了有大多数地主组成的农复会来处理被共产党分散的土地,并将原有土地一概发还原主并规定私有土地所有权原则。“田还原主”政策使国民党坚定的站在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中,维护着封建地主豪绅,新军阀的土地利益,以致当时孙科认为,在收复区将收复的土地归还地主,这使得更多的农民破产并随之带来的是农村广大贫农,中农的不满,民心涣散。同时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通过耕作技术方面的提高来增加农业产量,本末倒置的认为“复兴农村的关键,在于免除各种苛捐杂税,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增进生活力量”[2],但殊不知土地所有权问题是中国农民迫切的愿望,抓不住这个实际必然会在实践中失败。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条例众多,这些条例法规中也有反映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张,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大革命后的国民党已然是为了维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需要,在农村继续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其土地政策是历史性的倒退。

二、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开始走向田间山头开展土地革命,创立革命根据地来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在十年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

(一)“八七”会议和《井冈山土地法》

1927年,“八七”会议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顺利召开。会上提出了没收大地主及一切公共土地归国家所有和分配这些土地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并且指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决不能领导这种革命,他以掉过枪来反对这一革命,领导他的将是中国共产党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自下而上的解决土地问题[3]”。八七会议后,1928年12月,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井冈山周边地区的调查研究并制订了《井冈山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所有并禁止土地买卖”,在分配标准上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进行平均分配,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按劳动力标准分配,高能力者多分土地的政策。其实施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为党团结了深厚的政治基础。

(二)六大对土地政策的丰富和发展

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六大对农民的土地问题和革命政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农村土地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就是无地或少地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由此提出党在革命路线上要消灭豪绅地主阶级,使富农处于中立位置并区别对待,中农是一般的同盟者,贫雇农是最坚决的同盟力量。而在土地没收上也明确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这纠正了没收一切土地和土地所有权归政府而不是农民的错误思想,团结了中农和富农。六大土地政策的重新调整和制定,成为党在土地政策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修正,完善和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六大后,毛泽东通过对闽西的调查,在六大精神和总结《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对没收对象做了根本性调整,提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于贫农,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在分配上采取以乡为单位,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原则,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其是对《井冈山土地法》的修正和补充。1930年之后,党在革命斗争中更是将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改为了归农民所有,将土地所有权交给了农民,实现了党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的一大创举,从而形成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和阶级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问题上致力于变革农村封建土地私有关系,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维护农民的土地利益。在政策的制定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在探索中领导土地革命斗争,制定土地政策,从整体来看,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贯彻了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和“平均地权”思想,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三、唯物史观下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差异缘由

(一)经济基础不同

国共两党在革命后所处的地位和所利用的经济资源不同,自然在土地政策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4],因此要理解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差异就要从各自所处的实践中出发去分析。1928年,国民党开始实行“训政”,进行以蒋介石为中心的独裁统治,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就必须要有巩固其地位的经济基础。大革命后,中国国内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是封建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地主豪绅控制着农村的政权,伴随着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围剿和革命收复区的处理上,蒋介石的军用费用大多都来自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税收和对农民的剥削,再加上蒋介石对农民群众力量的害怕以及国民党内部新旧军阀的矛盾使得蒋介石不得不赶紧积蓄自生力量,形成属于自己的力量基础。因此,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就转变到了保护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上来。 

与国民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没有城市巨大的物质资源和经济基础,革命政权和根据地又很不稳定,就如毛主席所说:“我们的政权是分散而又孤立的山地或僻地的政权,没有任何的外间援助,革命根据地只有乡村和小城市,区域非常之小,而且根据地是流动不定的[5]”因此对于共产党来说,在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基础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变革农村土地生产关系,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来解放生产力,并通过土地革命的开展来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红军来维持军队战斗力。在这样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必然会向贫雇农倾斜,在打倒地主,将土地收归国有基础上进行平均分配土地,扩大自身的经济军事实力。

(二)政治上层建筑和革命目的不同

国民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共产党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度,因此经济基础的不同,上层建筑下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同样也有差异。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性质是封建的反动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1929年2月,蒋介石公开声称:“今日不患地主、资主之压迫农民,而反恐农民之转而压迫地主、资主[6]”,并在白色恐怖下血腥镇压共产党人、革命知识分子和农民运动,在城市利用大资产阶级进行大量的资本掠夺,财富积累,在革命收复区实行田还原主政策和民团保甲制度,利用乡村地主豪绅来管理政权,恢复封建主义统治秩序,继续维持其统治基础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国民党的土地政策是为了扩大税收,从而巩固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需要。1932年11月蒋介石在中央政治学校提出:“我们急需要研究的内容,一种是土地制度,一种是改革土地制度的技术[7]”,在这里蒋介石就明确指出要进行清丈土地和对土地技术的提高来发展农业生产,从而扩大税收额。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苏区成立,他的性质是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其土地政策是为实现中国革命的需要,领导农民进行实现地权平均,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需要农村经济关系大的变动来动摇固有的经济基础,因此要实现这个变动就必须在广大的革命区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使得农村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得到变革,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在革命目的上,党的二大就提出要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来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苏维埃政府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依靠工农群众来实现中国人民的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推动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三)阶级基础和思想上层建筑不同

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从本质上来说是阶级利益的对立,是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对立,更是其阶级思想的对立。国民党从本质上来说是资产阶级政党,其政党的思想来源于英美国家党派学说,在实现国家政府体制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在革命中强调资产阶级和军队的力量而对于工人和农民群众的人民力量不够重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主要来源于英美土地国有学说,主张实行土地国有,但是在中国的土地实践中,孙中山由于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是中国最反动的力量而对地主采取温和的态度,认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手段太过猛烈,会引起地主豪绅的反抗而不利于民主共和国的实现,从而主张利用“税去地主”和“涨价归公”的方法来实现土地公有。但是大革命后,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思想上开始转变为维护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在土地问题上更不可能照顾农民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思想来源于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深入工农运动中开展革命。1926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扩大会议,斯大林在大会上分析了现今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当前的任务是取得这一阶段革命的胜利,然后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布哈林也在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当前任务是在农村着手解决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在农村掀起革命。此后在党的六大上,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对中国的土地和农民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土地没收和分配上也做出了实质性的规定,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在农村彻底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使中国革命在农村进行一个大的土地变动来实现成功。 

(四)人民立场不同

蒋介石的人民立场是封建地主和商人,他将商人和地主当作统治阶级,工农群众被视为被统治阶级。他认为有知识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他说“现在无论是党政军得人以及学界上界的同志,个个都是国民中的知识分子,都负有教导一般国民的责任。[8]”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轻视工农。在地方上,国民党在各省成立清乡委员会对农民运动进行限制和镇压,使用残忍的野蛮手段和肉体折磨来消灭农民革命;在党内蒋介石建立庞大的特务组织来监视民众运动,迫害民主人士;在社会上控制舆论、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独裁专制;在收复区更是纵容地主破坏农民作物,烧毁房屋。其人民立场是中国的反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站在人民立场上来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中国共产党要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必须要时刻联系群众,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必须要解决关系群众生计的经济问题,1945年毛泽东解答了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来破解历史周期律的著名提问,指出了党要时刻注意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关心人民群众,开展群众运动,用人民的力量去打到一切反动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入人民生活中去领导人民,进行开展农民运动讲习所去教育人民,发展人民武装,从抗日战争到"三大战役"都是人民战争,群众运动取得的胜利,正是立足于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

四、结语

“国之大者,民之本也”,人民群众是政党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实现长治久安的保证。"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9]"。在走过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瑀步向前,从变革封建土地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壮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无不证明初心和使命的践行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目标,其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金德群主编.《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M].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191页.

[2]彭北.土地革命时期国共 两党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2015年7月第34卷第4期

[3]《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1927年8月7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2页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页

[6]金德群主编.《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M].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184页.

[7]金德群主编.《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M].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210页.

[8]聂春燕.《浅析国民党大陆统治失败的原因》[J].绵阳师范学院,2008年第5期,安徽文学.

[9]习近平,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作者简介:赵文浩(1997--)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学历:硕士在读,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邮编:710061,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