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建设、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化石能源利用率的提升造成自然植被覆盖率下降、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黑臭水体频现等问题,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将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大局统筹推进,带动监测行业迅猛发展。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支撑内容之一,为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有效基础。通过对水、气、土等各类污染排放点的实时监测,可以直观清晰地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通过数据共享,执法部门及环境保护部门追根溯源,展开对应的惩治及污染治理工作,高效提升了环境质量。可见,环境监测工作对推进环境污染现代化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二、环境监测的作用
1.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尽管近年来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但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消除,我国水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如何稳步解决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水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推动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绿色开发和保护是当前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作的主要任务。水质监测作为排头兵,应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建立相应的水环境监测网,主要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与地下水源等开展监测。通过布点、水样采集、固定、运输、分析、质量保障等工作步骤,完成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建立水资源质量与水污染情况数据库,进而可以充分掌握水资源分布、水资源质量情况,为后续对症解决问题、有效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2.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高居世界前列,工业废气排放量逐年增加,建筑粉尘量大幅上升,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大范围雾霾天气频现,民众呼吸道疾病频发,酸雨出现概率提高,且随着大气污染加剧,地质、水资源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污染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大气污染是关系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因素,如果大气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大气污染成分多样,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含氟气体以及氨氧化合物等,且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大气中污染成分在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大力提升监管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现阶段主要采用的电化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计量法等对大气主要污染物、污染频率、污染时空进行监测、深入分析,从而精准判断大气污染来源、影响范围等,切实做到科学可靠,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环境执法监督提供借鉴。
3.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人口剧增、农业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不科学的土地管理模式对土壤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加,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就会借助水源和植物等,经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并引发社会问题。土壤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等特点,治理难度大,为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应当做好对应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土壤监测作为重要环节之一,必须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布点,全面分析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指标,充分掌握土壤环境实时状态,及时发现土壤中的异常现象,支撑土壤环境管理。
三、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相较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设施水平、系统水平、执行能力尚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存在监测制度不健全、监测对象单一化、监测硬件设备缺乏等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环境监测硬实力是环保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六点思考:
1.健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当前绿色发展理念下,国家在生态环保领域注入更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要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健全监督与考核制度,规范从业人员观念意识,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相对较落后,在技术应用上,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唯有通过积极借鉴先进经验,自主研发高效精准监测仪器,提升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与连续自动化技术水平,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3.建立完善监测网络体系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通过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做到环境质量数据的通畅性,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作出预警,实现环境监测工作应有的全面化、系统化、精细化,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4.实现环境监测队伍专业化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运用到环境监测系统,专业化的环境监测队伍是环境监测准确、科学、高效的保证。各级环保部门应高度重视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与能力提升,培养出高水平、专业化的环境监测团队,及时发现、及时响应,为我国环保事业保驾护航。
5.扩大环境监测范围
想要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就要扩大环境监测范围,对更多环境要素进行管理,从而使环境监测工作变得更加全面化。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环境监测平台,对于多领域的环境数据进行充分整合,形成资源共享,更有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污染源种类的不断增多,对于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也应该不断进行更新,进而对生态环境进行更好的保护工作。
6.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被各个领域广泛进行应用了,因此,要想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例如: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可以通过远程技术来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居民环境等方面进行实时的监测,当空气、水资源或是土壤环境出现污染时,可以向环境监督部门进行及时的反映,从而更加顺利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取得了较大提升,环境监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环境监测的规章制度得到了发展完善,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诸多创新。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应不断推动监测制度的完善、监测技术的创新、监测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监测网络的全覆盖和监测队伍的专业化,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