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在教学中的有效培养

胡俊松

贵阳市第二十三中学,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 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立足点,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前提,通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环境、设备,及学校所在地适合开展地理实践力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源、环境和条件,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和研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学会将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通过充分备课,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地理课堂中展现,进一步深化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只有师生共同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使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综合提升。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理实践力;教学;有效培养
DOI:10.12721/ccn.2021.15710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忽视的“软实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地理实践力内涵与表现的阐释可知,该素养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表现,最能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就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能够有效地提升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就能增强自信、提升责任感和提高合作能力。所以,地理实践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该素养的培养对初中生意义重大。在现阶段,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水平要求表现为使用地图、能简单制作地球仪等地理工具;能掌握地理绘图的基本技能;能初步掌握地理实验、观测、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在生活中关注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释原因,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在活动中表现出合作分享的意识与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地理核心素养自提出到现在已有十余年,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现状如何?笔者对贵阳市不同区县的6所公立初中的300余名七、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中会使用手机地图等地理工具的学生占7%,参与过地理观察或实验的占9%,能联系地理知识,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占3.5%,不到2%的学生会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部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参加过地理研学活动的学生为0!通过数据可知,贵阳市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水平非常低。在调查中还发现,94%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特别对教室以外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更有兴趣。

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校情,笔者依托相关课题开始探索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培养。

一、立足课程标准,开展地理实践力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明确、详细的阐述,特别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要求地理教学要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要在过程和方法中达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依照2011版课标要求,近年来,贵阳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与地理实践力相关的题目均得到了体现,而且分值比重较大。

因此,2011版课标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指南,笔者在教学实践之前认真研读了2011版课标,并对“活动建议”中渗透的实践力培养途径的相关内容,根据其行为动词,结合教材后的“活动”,按照模拟实验、活动、调查、演示等进行了分类。

二、以学生需求为入手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以中学生为主体,因此为培养地理实践力所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入手点。

1.从学生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实践活动的乐趣,才能使他们转变学习态度,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更好地通过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2.关注学生心智特征

初中生活泼、好奇心强,容易对感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内容印象深刻,识记也更牢。七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还占很大比重,八年级学生虽然能够逐渐通过理解来掌握学习内容,但他们对具体材料的识记能力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的识记能力。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具有两大特征:①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时,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②独立性和差异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喜欢争论、探讨、追问,能够比较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但因为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发展不够完善,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

因此,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也应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表1所示。

表一:初中阶段部分实践活动(部分)

1.png

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2011版课标中的“活动建议”,以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课后活动题为载体,结合所学内容和时事热点,笔者以学校社团活动为契机,分别在七、八年级开展了多项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使其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发现问题,在提高观察力的同时,逐步学会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并能够初步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种实践体验成就了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使其地理实践力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四、开展地理社会实践和研学旅行活动

社会实践和研学旅行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与自然的重要形式;是锻炼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桥梁和渠道;是提升学生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的有效途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有助于初中生拓宽视野,促进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根据《贵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指导意见》、《贵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学校地理组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了贵州省博物馆、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贵阳市生态科普馆、贵阳市黔灵山公园、贵州省气象局、贵州省植物园,这些地点都在贵阳市市区,路途近,一般半天或一天即可完成研学活动。带学生认识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古生物化石、了解了贵阳市南明河的治理历史、水质净化流程、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黔灵山的山地不同部位、黔灵山的宗教、名族文化、气温、降水和风力的观测、贵州省珍惜野生植物等。活动前,教师先踩点、设计路线、确定观察点和相关地理问题,与生物、历史、道法等学科教师进行合作,探讨如何进行学科融合,设计研学课程,再针对活动内容设计研学手册,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等。之后进行研学行前培训,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研学实践活动中,以4~6人为一组,明确分工与合作,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活动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论文,完成用于汇报分享的PPT制作,并在社团活动和地理课上汇报实践活动成果。

近两年,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学校充分利用寒暑假,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原则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是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能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因此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根据《贵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指导意见》、《贵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管理办法》,贵阳市目前有16家研学旅行基地,可供学生进行选择,教师可在放假前以假期作业的形式布置学习任务,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开展活动。

2021年2月,笔者和几位地理老师利用寒假,带领18名地理社团的学生到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及贵州青山污水处理厂开展研学活动。

1月31日,笔者召开行前会,将18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4-5人,要求学生选出组长,进行分工,并分工提前对污水处理、水质监测、贵阳市水资源状况、贵阳两湖一库饮用水源地等知识进行了解,将相关资料进行下载打印学习,并结合研学目的地,布置学生沿途需观察的地理事物和需思考的地理问题:①贵阳市水资源状况②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③贵阳市南明河的治理,有什么启示④贵州省、贵阳市水资源时空的分布状况与气候的关系⑤什么是“河长制”?有何作用?

学生在开学后的地理社团活动中做了汇报,对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有了比在课堂上更深入的感知,对地理学习兴趣更浓,有效促进了下一阶段的地理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理性知识与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师生都收获颇丰。

动手、动脑、动口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提高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受课时、安全、资金等问题的制约,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还存在现实方面的问题,往往一个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就能让很多活动无法开展!此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用感性认识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而地理实践力素养要得到综合性、全面性提高,还必须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走进课堂,理解生活中地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五、多采用“情境教学法”,深化地理实践力素养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联系已有的相似模块(知识单元),培养相似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或创设真实情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或通过课堂上的地理模拟实验、演示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以课堂为主阵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例如,在“水资源”一课中,笔者以“贵阳市是缺水城市吗?”开展教学:①先给出研学活动的相关图片,介绍参观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的大致流程②引导学生总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明确贵阳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从综合思维的角度上看,影响气候的因素还有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所以贵阳市与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其他地区,如广州、上海等地的气候又有明显的区别,进而总结出贵阳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及优势。③是不是水资源丰富就不会缺水?各出这一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得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最后得出“也是缺水城市之一”的结论,并将水环境科普馆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理念,最后还可以完成德育——与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联系起来,说明贵阳市作为“中国避暑之都”的气候资源优势及保护的重要性。

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享等活动层层推进,能够促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通过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素养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了培养。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初中生的认知兴趣,帮助其认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获得更加理性的地理知识。该教学法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六、信息技术助力地理教学

情境教学要求模拟或创设真实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才能集视、听、说为一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从而促使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如“地理眼,看世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网络自主搜索资料或利用自己旅行中所获得的图片、视频等,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制作成PPT或“美篇”,通过教学信息平台,在地理课堂上或微信群进行分享,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地理模拟实验往往会受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若将其安排在课外进行,把实验过程拍成微视频,再在课堂上播放,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等能力。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地理教学更加直观、情境创设更加真实,更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总之,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深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校内外资源,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生活问题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形成实践共同体,让地理实践力真正落地生根,真正有效培养提高初中生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 陈燕.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魏彩平,刘恭祥.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7):34-37.

[3]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 9:19-22

[4] 林芝,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5] 彭清思,程霞,范泰洋.课堂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地理教学,2019(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