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确定后,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师研究的热点。初中阶段学生素养的养成是高中阶段进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保证核心素养在课程实践当中的贯彻落实是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地理课程中,尽管对核心素养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地理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利用地理技巧充分解决问题。地理教学的核心为及时发现问题,充分解决问题,在运用地理知识满足学习过程的同时,实现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充分的认识。在从地图中收集信息的同时,结合地图信息的实际内容,通过详细的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地理是对人类生活的地理区域进行研究的一门科目,需要充分结合地理知识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以此来对不同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对地理位置、内部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学习,总结出物体地理知识的变化规律,提升自身的地理学习技巧。同时,地理还涵盖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其课程内容复杂多样,地理课程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概述,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为社会的环保领域做出贡献,强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知,以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学生需要对人与自然的概念进行深入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策略
1.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2011年版初中课标中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一新生来说,他们还未学过关于球面体等立体几何方面的数学知识,深受挫败感的打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紧随地理改革,降低认知的难度,增强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以及各地时差等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和五个温度带的划分,是由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动态模型,总结出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地球各地获得的光热不均,为日后学习气候做好铺垫,此时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呈现循序渐进的上升,遵循人类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2.利用地理图像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是初中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认知方法,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区域关联、区域差异等是初中地理学科研究和探讨的关键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就要发挥地理图像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地理图像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地理图像的阅读和分析中掌握其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学会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保证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合理性。例如,在介绍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时,可以把美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作为重要出发点,激励学生从光热、水分、土地等方面出发,自主研究美国地区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并让学生结合需要选择恰当的地图来说明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借助地形图的经纬网描绘美国所处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指出美国发展农业有充分的光热条件;借助地形图了解降水量分布图,掌握降水规律,指出水分条件的优越性;用地形图描绘主要地形和具体分布,指出美国有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
3.绘制思维导图培育综合思维素养
初中地理学科的一个关键特点在于地理事物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培育学生综合思维是建构地理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重要落脚点,而综合思维也是学生剖析理解地理规律的有效思想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选取有效的教育工具,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提高学生思考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其用图像的形式展现思维脉络,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内容,建构地理知识体系,推动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西北地区》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西北地区为核心绘制思维导图概括本节课的内容,体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让原本分散凌乱的知识点变得有章可循。
4.恰当设置活动渗透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地理知识,辅助学生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引导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念,对于把学生培育成合格公民有着推动作用。在人地协调观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的互相影响。例如,在教学《西北地区》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到的坎儿井设计学习活动:请你收集与坎儿井有关的资料与图片,根据收集的素材介绍坎儿井不同的部分以及功能,并思考坎儿井建设借助了当地的哪些自然条件。
5.建设地理知识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在系统论看来,直观的图像和清晰的语境往往有利于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创造空间概念的同时,使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于地理核心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水资源课程时,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并对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进行科学区分,在知识点的区分过程中,还要对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其知识树分支包括时间分布属性、空间分布属性、水资源保护等领域。
6.整合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
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都向我们指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初中地理注重生活性,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因此,在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从师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出发,不拘泥于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从经验中学习,不仅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能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体现初中地理课程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双减’将促进教育理念、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学校既要减负,也要提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运用单一化方法就可以实现的。所以,教师要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框架,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坚持在地理课堂与生活中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培育学生综合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威.地理核心素养对初中地理教育的价值意义讨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7):4-6.
[2]颜江淮.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文教资料,2016(2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