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型城镇化环境下滁州市棚户区改造问题分析与研究

虞程鸣 王晓丽 王传月 陈思硕 路昊程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棚户区改造已成为中国政府启动的一项公益性工程,目的是改造城市危房,改善生活困难家庭的生活水平。棚户区改造不单有利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并且它对缓解城市内部的二重矛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促成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滁州市棚户区进行改造为研讨分析对象,探讨在新型城镇化环境下滁州棚户区改造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采纳国内外研究资料、走访棚户区、征询相关人员等定性措施收集研究数据,归纳出滁州城市棚户区进行改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我们构建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了棚户区改造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可行性分析,对我国其他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分析
DOI:10.12721/ccn.2021.15896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研究和分析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棚户区的改造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分。根据空间配置条件的不同,棚户区存在以下两种类型:一是郊区棚户区,相对比较集中;二是中国城市棚户区,相对分散。大量农民工群体,能力弱的群体可以在城市中找到安身之处。然而,当社会建设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了问题所在。自建房的存在安全隐患大,不能起到灾害效应,住房面积小,卫生条件差,出行不便,也引起了城市结构的管理负担。近年来,滁州市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十三五”以来,滁州市共完成棚户区改造67700户,改造面积745万平方米。约22万户“棚户区”建成,6.5万套棚户区提前一年建成。2020年,滁州市将新建棚户区18945个,全部建成8584个。但是,在实施棚户区改造方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状,选取滁州市棚改工程进行详细论述,试图从中发现短板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更具方向性的解决措施。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城市现代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一个重要环节,棚户区改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利益和社会行为。我们对滁州市棚户区改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论将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并通过理论维度形成为了发展这一理论,本文总结了政策执行计划在当前理论维度上的具体问题。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棚改提供了参考案例。再者,为了深化理论分析的层次,我们专门阅读了在阅读和提炼相关文献,参考前人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次分析活动。也可以使一个城镇体现出更强的公平正义原则,城镇的全面经济发展可以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缩短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增强了企业社会凝聚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为滁州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现实意义

棚户区是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棚户区的发展程度和形式不一,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对滁州市棚户区改造政策研究实施情况的分析,有助于提炼实践经验,补充现有理论框架,整合其他理论智慧,优化现阶段棚改工作的理论架。棚户区改造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二可以棚户区改造技术可以通过提升和完善我国城市管理功能,改善城区落后面貌。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相应的观点和主张启发棚改队伍,优化棚改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促进棚改工程顺利进行,成功实现预定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城市的发展,贫民窟在发达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民窟改造、城中村和城市旧城改造等方面。国外棚户区最早是指穷人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贫民窟”因为当时,在城市里,这些贫民窟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不协调,因此西方社会逐渐开展城市改造工程。1960年,研究人员发现城市改造活动的范围太广,反而它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很多国家发展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如疏忽或驱逐、住房补贴、贫民窟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住房制度建设等。我们可以从国外棚户区改造的案例中分析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对全国各地的棚户区改造都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国外城市更新的话题集中在贫民窟和旧城两种现象上,分析内容基本涉及到改造的目的和价值。其中,迈克·戴维斯(2006)以实地调查的形式说明了贫民窟改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任务,并论证了其紧迫性。20世纪3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失灵,美国饱受住房质量和短缺之苦。因此,罗斯福的新政开始建造公共住房来解决这个问题。到1954年,美国通过相关地方金融机构和联邦政府的补贴筹集资金,同时调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帮助建立城市更新,被学者们称为社区企业家模式。起初,英国清理旧城市和贫民窟,并在新城镇建造公共住房,英国国家政府对于城市发展更新从被动到主动的重大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于1980年地方人民政府、规划和土地法政策的出台,该政策研究逐渐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公共、私人和社区三方合作,公众将更多地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从而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迈克尔·马贾勒(2008)对肯尼亚三个有代表性的贫民窟进行了专门分析,最终发现人们要想如期实施贫民窟改造计划,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也就是引入民间力量,争取商业组织的介入,建立联合力量。为了如期推进转型计划,当局还应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努力整合各方优势,实现整合效果的局面。

(二)国内的棚户区改造现状

国内对“棚户区”的研究和分析多为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位于林区和垦区的棚户区。针对各类棚户区,学者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棚户区改造现状、融资渠道、改造模式以及政府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定位进行阐述。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重要部分,“为所有居民提供必要的住房”被纳入城市建设任务。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批量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但这类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住宿,还要满足低成本的要求。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实施主体、实施基础、改造背景、安置方案、福利条件等因素都值得研究。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棚户区改造机制的深层价值,资金是实施最不可或缺的基础。目前,棚户区改造方案的设计过程必须结合地域条件、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在改革阶段之前,要彻底掌握相应家庭的生活状况和习惯,采取政府仍起主导作用的共建模式。据初步统计,从2006年到2011年底,我国棚户区改造累计超过1000万套。2012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和棚户区进行改造工作的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独立工矿区建设。整治,加强棚户区改造,推进"三化",着力解决城市二元结构问题,促进扩大就业,走可持续新型城镇化道路。

可以看出,国外贫民窟形成的原因与我国棚户区不同,需要我们解决的矛盾也不同,但对于社会转型中的政府工作定位、融资发展模式、利益平衡、管理服务模式等问题研究具有中国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滁州市棚户区改造为例,总结了棚户区改造的详细经济分析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可操作的政策和策略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棚户区基本特征

城市角落,主要包括内城被遗忘的地区,城市中的村庄,工厂和村庄等。它是城市开发建设中普遍被遗忘的角落,原因多种多样。是城市自身经济发展遗留下来的历史环境问题,是地方政府不健康的城市文化建设社会政策和发展教育理念造成的。其特点是环境肮脏,周边机构少,市政基础设施不足,旧危房集中,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居民整体收入低,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特殊群体集中。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大量农民搭建棚子住在棚户区。这些棚户区的居住条件低于城市角落,体现在基础设施、健康、安全、地理位置等方面。中国城市的农民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中国农民不必去城市,因为他们在家乡失去了土地。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聪明、勤劳的农民,他们自愿来到城市追求相对良好的生活,因此他们不太可能从事犯罪活动。农民仍然把自己的土地留在家乡。一旦在城市受不了,就可以回到农村。

(二)棚户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1.住房和建设部门的监管不力,在棚改中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管职责,导致拆迁户生活环境恶劣,部分棚改户长期拿不到过渡性安置费。

2.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工作不足,由于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拆迁日益增多,目前经济适用房供应紧张。对于条件较差的人,他们大多是下岗职工或没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孤寡老人。补偿太少,没有能力购买房子。

3.滁州市棚改区域面积广,无法全面解决,也会导致部分未进行棚户区改造的居民担忧,经常和政府部门发生争执。

其他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问题更是错综复杂。

 (三)棚户区改造方案研究

1.货币化安置政策:棚户区进行改造货币化发展有利于企业商品房和安置房的清查。要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为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需要集思广益,反复进行论证,以保持经济货币化安置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使货币化安置相关政策以及易于操作和实施。

2.科学规划,不断形成。城市分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分区规划的结合,编制了全运会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节点棚户区改造规划和计划。

3.统筹规划,全面发展。根据我区棚户区的构成,结合各项目特点,兼顾我区经济发展、土地空间利用等因素,充分发挥储备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支持,充分发挥公积金的作用,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思维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完善各项经济政策制度保障,调动两区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的责任和效率,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市政府直属有关部门要在做好主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同时,引导和推动全国各地区棚户区改造工作。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思路

首先,对棚户区改造模式研究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梳理,包括新型城镇化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城市更新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其二,对滁州市棚户区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从棚改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改革模式两方面阐述了棚改的现状,特别是以滁州市棚户区改造为例。

再者,进一步反思在问题研究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棚户区改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滁州市新建棚户区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对棚户区进行改造的分析问题研究和实地调研考察,给出我们的改进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二)基本方法

实地调查法:为了对滁州市棚户区改造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深入棚户区,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实际或历史条件的大量资料。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总结,从而获得科学合理的数据。

文献进行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术文章、专业知识书籍及相关重要课题的收集数据整理,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课题进行改进,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地访谈法:为了准确掌握当地棚改政策的实施情况,我们对相关行政岗位的社区从业人员和棚户区居民进行了访谈,选取了10名受访者,其中棚户区居民5名,其余为行政从业人员。

(三)分析框架

1.png五、重点难点

本研究的重点发展应该是滁州市棚户区改造的现状,如何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能力分析问题研究棚户区改造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即运用信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不断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建议,研究棚户区住房改造的后续保障机制,寻求相关解决方案。

(一)主要观点

随着滁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棚户区改造是解决我国城市二次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部分组成,它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解决棚户区问题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滁州市棚户区改造缺乏系统、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本次调查将滁州市棚户区改造的具体数据和信息作为重要调查项目。

2.大多数对棚户区改造的研究侧重于问题本身而忽略了居民等。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的方法,从居民身上解决根本问题。

3.本次研究采取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法相结合,全面对滁州市棚户区改造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六、可行性分析:

1.滁州城市化进入高速期,然而,棚户区现象仍然严重,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解决棚户区问题迫在眉睫。

2.该课题组成员为研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滁州市的发展规划和棚户区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

3.丰富的国内外科研成果和专业导师的指导。为研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七、总结

本文立足于我国棚户区改造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以滁州市棚户区客观改造为例,拓展了现有文献研究,对今后的棚户区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董丽晶.国外城市贫民窟改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0(11):117-118.

[2]高建.国外贫民窟改造及其住房保障研究[J].华商,2008(04):46-62.

[3]董维,蔡之兵.城镇化类型与城市发展战略——来自城市蔓延指数的证据[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房庆方,马香茗,宋劲松.城中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1999(04):19-21.

[5]田莉.“都市里的村庄”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盾和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4(05):54-56.

[6]方可.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8(01):59-61.

[7]李乃胜城市棚户区防治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0(1)

[8]赵定东雷天怡棚户区改造中的社会资源配置逻辑与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 ,2009(9).

[9]张道航地方政府棚户区改造的模式及方略[J]福 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1).82

[10]房庆方.城中村——从广东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J].城市发展研,1999,23(09):18-20.

作者简介:虞程鸣,男,汉族安徽铜陵,本科在读,滁州学院,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