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通识教育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绿色低碳化学”为例

张丽君 李莎 胡智燕

浙江农林大学化材学院,杭州临安,311300

摘要: 详细阐述了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 “绿色低碳化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通过对教学侧重点的细致化、课程难易程度的普适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考评机制的合理化改革,明确了“绿色低碳化学”作为各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总结了有参考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 绿色低碳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1.157102
基金资助: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学项目KC19037
文章地址:

在“ 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专业化”向“复合型”转变。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很多高校在近年来大力发展通识课程的建设工作。和专业教育不同,通识课程更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1]。通识课程不仅仅在授课学时、内容、深度与专业课程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其授课对象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内容组成、讲授形式、案例组织等方面,都需要考虑通识课程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充分利用多种灵活形式,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建设。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化学类公共选修课是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高等学校各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开拓学生视野,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3]。

“绿色低碳化学” 着眼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日益增加的矛盾,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化学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绿色低碳化学这门课,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新课,笔者不断探索如何选择该课程的授课内容、调整其难易程度、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产出考核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授课内容

本校化学类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文科专业学生开设的,那就决定了其授课对象的局限性。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较早而且进入大学后又不修基础化学课,所以相对基础较为薄弱。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对教师而言也将面临很多全新的挑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授课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的均衡等方面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公共选课更具有普适性和通识性。优先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所了解的或者比较关注的话题作为授课内容。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大量图片和短视频辅助教学,向学生介绍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十大环境危机,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漏洞、酸雨成灾、森林锐减、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现象、土地沙漠化、淡水资源污染、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垃圾围城。这些现象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展示大量真实的素材去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另外可以借助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和学生共同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包括分析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后果或者通过绿色化学的产品设计使环境得以保护的成功范例。此外适当选择绿色化学的一些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授课内容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

考虑到文科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情况,授课教师应该适当地调整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应该做到深入浅出,讲明讲透。比如,对于环境友好可降解材料来说,其降解过程主要分为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降解3种类型。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掌握3种降解方式的基本概念和区别,熟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可降解塑料,例如吸管原料聚乳酸塑料、淀粉塑料、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等,而它们的降解原理、生产工艺以及影响降解的因素等只要简单了解一些就可以了。这样的难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可激发他们自己探寻相关资料、自主学习的兴趣。

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这往往会导致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沉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分组讨论教学法、视频辅助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专题讲座教学法等。一般情况下,高校课堂上学生人数较多,可以多采用分组式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更多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在现代教学中,充分利用并发挥多媒体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尤其像绿色低碳化学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不熟悉或者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插播一些动画或视频,使所讲的内容更生动、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课前查阅资料,自学一些相关知识,再通过课上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对相关内容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也有足够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多种教学手段联合运用,既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能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4、改革教学评测方法

在本课程教学评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主要考虑将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平时成绩考 核主要包括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上讨论、课后作业、撰写前沿课题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等几个方面。一个学期至少还组织一次专题讨论会,引导学生就一些环境污染和保护的问题,进行演讲和汇报。总之,采用多种考核元素相结合的原则,使成绩评定工作更透明,更公平,更能发挥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应该是深入的,全方位的,无论形式上是内容上都要进行长期的实践与持续的优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的作用,

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曾敏峰.化学教育,2009,30(9):30-31

[2]孙登明.大学化学,2010,25(3):10-12

[3]张颖.许海.周屹博.贾琼.权新军. 化学教育,2019,40(8):13-17

作者简介:张丽君,博士,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化材学院,研究方向为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