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廖焕威

广东云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512026

摘要: 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尺度跨度大、过程复杂、驱动因素多。如果还是使用以往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那么就很难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此时,相关的人员就需要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服务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升预警建设,满足“一张图”构造,最大限度的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应用
DOI:10.12721/ccn.2022.15702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引言

全球面临臭氧层空洞、气候变暖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这些年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问题一跃成为大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一般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时间的跨度较大,并且影响的因素较多,想要将其解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具有数据容量大、数据类型复杂、存取迅速、价值密度低等主要特征。一方面可以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另外一方面可以在这些繁琐的信息中,发现新规律、新知识与新价值。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实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与预警,提升对应的应用价值,才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大数据”战略的提出,生态环保领域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契机,合理地使用大数据技术,保证环境保护的实效性。最大限度解决“生态环境与群众需求”“海量信息与数据孤岛”“技术提升与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保证有效的工作质量,降低成本,形成 VOCs 实时检测网络,设置预警线,构建大数据监控体系[2]。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路,不断的增强决策体系建设,保持管理的可持续性。

二、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一)构建与完善排污权许可平台

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服务主要是面向群众、企业和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3]。在实际运行的历程中,相关的部门需要合理地统规划,使用多元化的分发排污权,建立合理地交易平台。需要根据当地各类污染的总排放量,合理地调控,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性。其中,环境的自净能力评估、企业相关的数据分析、环境本地数据收集等相关的内容都需要在统一的大数据系统中,加大动态化的管理和建设。平台共分为公开端 、企业端和管理端三大板块,可以在监、控、管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简政放权,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准备[4]

(二)对生态环境污染进行实时监控

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在生产企业污水或者是废水的排放中,安装对应的监测传感器,在有效地整合中,分析重点和难点部分,对其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有效地监控。污水处理的时候,工厂上下游的位置都属于大数据监控的范围[5]。不管何时何地出现环境设备故障问题,都在环保企业实时性的在线监控下一目了然。这个时候,一旦环保设备出现故障,在线监控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将实时监控数据上传到实时的监控平台中。在第一时间一旦发现违法和违规的问题,就需要及时地发现,并且合理地处理。

(三)对空气污染进行有效监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也就是说,当前需要结合双层多元的监控网络需求,对空气污染实施合理地监测,搭建第一层监测网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需要在分布式的环保检测内涵中,建立多元化的监测基础点,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实施延伸,保证数据的精度和速度。在信息开发的后台系统中,需要实时性的对行政、地形、污染等情况,合理地分析地图信息,探究可视化的内容,建立动态的发展趋势。在直观的视觉中,感知动态的变化趋势,找到污染物精确的位置,落实对应的管理办法,在动态化的基础上,关联网络技术,提高实时性的建设[6]。挖掘核心数据、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精准依据。完善数据分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的动态捕捉。加强数据反馈、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监督,使企业管理者对生产行为进行自觉约束与自我管理。

(四)提升效率和反应速率

此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涉及到的领域和部门较多,处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只有在大量的数据处理中,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保持数据的精准化,提高个人的素养建设,那么才可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增加关联性,那么才可以将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信息系统等有机地整合起来,加大预警信息建设,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实施发展。

(五)打造新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从目前的视角分析,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为不同的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理念下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还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只有在快捷的检测体系中,保持科学的发展路径,那么才可以有效地形成可持续发展检测体系。从以往的角度看,对检测 PM 2.5 实施检测的时候,使用的就是贝塔射线监测仪等设备,这些设备在购买的时候,需要的价格较高,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还会受到限制性的问题[7]。使用大数据的方式,即可打造全新的监测体系,合理地满足数据的信息需求。

(六)打通数据孤岛 ,形成统一开放的平台

从状态数据和行为数据的角度看,不仅需要保证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还需要减少数据的孤岛问题。在有效地融合中,逐渐保持内部环境部保护的合理性。各个部门之间也可以逐渐提高互动的力度,消除数据的孤岛,让众多的数据可以得到广泛地使用,并且加大数据的精准化定位。

(七)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纾解企业压力 ,提高公民参与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不一样的领域中都获得了长效的发展,满足了行业的需求,提高了发展的原动力。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结合之后,就可以建立一体化的发展和管理平台。不管是线上申报、监督工作,还是后续的审查 、信息公示工作,都需要结合实际,打造精简的企业服务系统。不仅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发展压力,也是为了激活市场,落实发展重点,解决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升民众的监督发展机制,增加大家参与的积极性[8]

三、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路径

(一)充分地使用核心信息,保证环保依据的精准化

从当前的情况下看,大数据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多种多样,涉及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检测等方面。在数据导入数据库之前,最底层的位置中,不少数据冗杂,无法有效地使用。核心信息属于大数据技术的核心部分,只有发挥这部分数据的主要价值,那么才可以在长期的发展路径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为环保工作提供精准化的信息。例如:山区,环保企业需要先结合实际情况,根系近几年来,森林覆盖率、降水量等都属于核心信息,只有结合依据,分析中的规律,才可以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准备[9]

(二)整合内部众多数据库,打通数据壁垒

想要从本质上,增加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那么就需要搭建统一的数据和分类体系,提高与环保领域的沟通性价值。在有序分类管理体系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向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整理。结合不同的需求,定制不一样的项目数据信息,保持数据的共享性,减少重复数据存在的问题,加大信息的传输力度,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准备。在动态的信息捕捉中,保持生态环境的工作的核心需求。使用第三方机构的方式,加大商业性的合作,提高信息提取的质量和效率。原始的数据分析和评估中,需要结合现阶段的动态信息问题,加大数据的统一处理能力。水 、土壤 、大气等各个部门也在原始的视野下,落实监控数据库,解决数据来源单一的局面[10]。生态环境污染物防治本身就是一个立体性的工程项目,其中交叉的内容较多,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共享技术,打破数据的壁垒,才可以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历程中,打破数据的壁垒,将生态环境规划和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底线、生态环境管理等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不仅是为了增加城乡的统筹发展与建设,也是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生态战略发展框架。

(三)构建信息反馈系统,全面的监督社会企业排放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历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信息有效地处理。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其他的部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逻辑关系,需要在内部程序精简措施的视野下,打通内部环境,合理地解决一些衔接上的问题。完成了土地资源评价、环境评价、生态评价和理论载畜量计算。在综合指数法完成区域预警评价的视野下,提高判断的权重像,降低损害的问题出现,优化当前的历史发展现状。例如:“森林覆盖率”的数据信息为例,当前还存在一定砍伐现象,一旦出现总覆盖率下降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区域生态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还会导致大数据技术无法高效地运行。在数据信息发反馈系统当中,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建立多种子项目,落实专项的数据信息[11]。“森林覆盖率”的相关数据信息,就会按照人工林、原始林、次生林、速生林这样的种类合理的分类。这个时候,这些信息不仅可以辅助项目的有效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大数据应用的精准性。大数据技术环境保护部门,也需要结合实际,对生产企业实施实时性的监督,减少重度企业的污染问题,完成污染检测装置的建设。使用自动化传感器等设备,建立线上实时性监控的网络系统,加大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约束力,增加综合治理能力,满足国家企业的发展需要,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行为的出现。

(四)链接不同行政部门 ,构建大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评审之前,需要结合不同部门的流程需求,合理统筹规划,保持可续持续地发展和建设。一旦环保部门与其他的部门之间衔接性不足,就会导致整个流程繁琐,甚至运行起来也会存在很大的困难性。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下,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使用“放管服”的方式,深化改革,打通之间的通道,将生态环境的内部整合与其他的部分有效结合到一起,完成综合性的处理和建设,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成协同配合、各部门相互协调,成立生态环境规划“一张图”工作领导小组。

(五)改革公众参与体系 ,引入公众参与平台

在当前的发展路径中,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大数据技术的融入,只有合理地打通、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才可以扩张发展渠道,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准备。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已经打通了公众参与的渠道,并且渠道的类型还在逐渐地增加。我国在这方面公众参与的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完善当地的信息公开机制,真实地了解这些生态环境项目。在具体的需求中,保持内容的细化,提高大众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监督作用和价值。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全面的推进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保障数据一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12]

(六)打造数据预警体系和生态环境专家库

生态环境预警指标的选取要遵循指标集构建的原则,保持对应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性。一级指标是目标层,二级指标是要素层,三级是指标层。一是按照自然要素和社会(或人为)要素分类,二是按照风险、抵抗力、损害与退化分类,三是按照生态敏感性、恢复性和压力度分类。具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需要参见表格(1).

表格(1)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

屏幕截图 2025-02-25 144520.png

当前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已渐成规模,但是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还需要落实对应的内容与任务。此时,当地也需要在合理地统筹规划下,完善信息预警和通报系统,有效地将这些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七)制定环保行业数据安全治理策略

此时,需要落实各级政府对大数据的要求,建立绿色环保服务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大生态战略的基础,整合到“一张图”中,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环保领域大数据应用的抓手,引入大数据监管,主动查究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新动力,从中进行数据发掘,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发现趋势、找准问题、把握规律,为后期的发展提供有效地基础准备。高效整合众多数据库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手段。建立统一的口径,满足生态环境综合改革职能提升的需要。建立生态环境规划数据库,重点提炼出规划目标、指标、规划任务、重点工程、“三线一单”等内容。 “红线”、 “蓝线”、“绿线”纳入生态环境底线数据库中。建立生态环境底线数据库和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库。列出接近、超过环境底线的重点区域就需要合理地统筹规划。建立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库,落实农村重点面源数据。建立生态环境重点项目库,生态环境智囊数据库。改善环境质量增设的重点项目,完善专家库动态更新,保证信息的最前沿,为后期政府公共服务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建立“一张图”统筹协调机制,加大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内容的建设,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大数据技术,需要在生态环保单一领域内,保持数据深度。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分类标准,通过数据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有效监督重污染行业和相关企业,对污染物进行遏制,保证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合理地把监测数据、遥感监测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结合起来,落实大数据平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全民环保。在源头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挖掘核心数据,增加数据的反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居小秋,丁晔,等.南京市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融合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0, 32(2):4.

[2]王欣、葛小平、吴志伟、周书轩、叶伸.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以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0,45(8):6.

[3]闵小耘. 基于生态环保理念的视觉传达设计绿色化发展方向研究——评《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J]. 环境工程, 2021, 39(1):1.

[4]郭武, 张翰林. 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的适用甄别——以流域生态保护为视角[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8(5):10.

[5]李艳庆,张文霄.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系统思维观的内涵与路径解析——基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的视角[J].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 37(3):9.

[6]赵雪峰.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以潘得巴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为例[J].  2021(2014-2):195-200.

[7]马烨.以高质量立法绘就绿水蓝天好图景——乌海市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立法纪实[J]. 内蒙古人大, 2021(5):2.

[8]郭岩. 农工党中央启动对口江苏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陈竺出席启动会并在南京调研[J]. 前进论坛, 2021(10):2.

[9]沈兴娜文/图. 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推进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关工作[J]. 绿色天府, 2021(8):1.

[10]沙焕伟、徐莹莹、朱源.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领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 2020, 48(22):3.

[11]杨晶晶, 王东, 马乐宽,等. 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J]. 环境保护, 2021, 49(3):5.

[12]郏宝红. 生态环境保护对绿色植物生长影响——评《生态植物保护学——原理与实践》[J]. 环境工程, 2021, 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