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土地资源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农村土地整治,这项工作也能够体现我国对土地资源优化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关联农村土地使用率是否能得到良好的提升、农业生产生活以及环境是否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在土地整治角度下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改革,使土地使用率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国家的综合整治效果,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思路。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土地整治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方式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改革工作。
一、对农村土地进行整治的重要性
对农村土地开展整治工作,体现的重要作用主要有:第一,可以使农业用地的质量得到较好的提升。原本低使用率的农耕用地经过再次开发,农耕土地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第二,可以更好的推进农村土地全面规划、协同发展。对农业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源进行配置优化,达到人与土地之间的和谐发展,将土地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1]。第三,可以帮助农村更好的建设田间道路,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规划,将田间道路和农耕用地之间的配置比例进行合理的确定,保证田间道路更加畅通。第四,有助于农业水利项目的建设,进而使农田灌溉面积得到提高,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这样也能提高耕地的生产效能,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变。第五,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加便利的惠农工程,使农民的收入得到较好的提升,推动农村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土地整治角度下农村土地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而在进行土地整治时,村民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关系到最终整治工作的成效,所以,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应当有农民代表积极发表建议,从而使农民的权益得到良好的保障。开展土地管理改革工作,虽然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主导,但在实际的土地整治中,要想更加充分的掌握具体情况,就需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进而对其进行汇总整合,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整治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但实际上,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农民参与度不高,缺乏参与意识,也有一些地区农民的个人意见和建议无法公开,没有做到民主性,因而阻碍了土地整治工作的良好进行。
(二)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当下的形势中,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在规划设计以及实施等环节中,大部分地区都有征求村民意见,然而基本上都是通过村民代表,意见征求的广泛性和深入性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关的监管机制建设不够完善。整治农村土地的过程中,农民虽然能够获得部分利益,但是大部分的利益是归为集体经济统筹,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将土地整治和农民宅基地面积增减之间相联系,使得农民从中得到部分补偿资金,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从理论上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但实际执行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三)生态环保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在开展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时,以土地整治工作为基础,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农田、道路、水资源、林木等的治理,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农耕用地以及田间道路之间的规划配置,会使原本的农田得以分割,间接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稳定。整治灌溉农田水资源时,可能需要挖建沟渠,对农田面貌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使农田整体的生态质量降低[2]。
三、土地整治角度下进行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对土地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关于土地资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有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土地供给的有效性,通过资本的引入对土地资源实现配置上的优化,根据国家最新发展理念挖掘土地资源的价值优势,从土地的用途、可持续发展以及开发技术提升等方面改善土地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综合整治,从而改善三农问题。在当下的环境形势中,农村土地管理改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土地资源准入市场机制等,需要重点推进土地整合专项治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不断推动整治工作顺利进行,这样能够使乡村的发展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完善组织保障
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需要有完善的组织保障,这项工作的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协同,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土地整治工作中有关职责进行明确,避免责任的互相推诿,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工作制定完善的计划,将田间道路、农田灌溉水资源、林木等项目的整治划归为一体,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另外,加大这方面工作的投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由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有效推进土地整治顺利开展。
(三)对农民的参与度进行提升
我国在土地管理改革方面的工作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在落实土地整治工作时,有关土地项目的设计、实行以及监管,也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负责,但是要想使这项工作得到更加顺利的实施,还需要积极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保证农民的利益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实际的情况看来,部分地区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建议的程度较低,所以,需要改善这一情况,提升农民在这一过程的参与度。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引导农民全面认识土地整治工作内容,并对其开展相应的知识培训宣传,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并且将土地整治中的有关工作计划公示给农民群众,组织开展相关会议,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整治方案。
(四)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对相关的监管机制进行健全,使相关项目的推动规范落实[3]。具体来讲,有关监管部门需要对土地整治工作全过程进行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将具体的检查结果上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另外,健全资金分配机制,土地整治项目在立项前,对资金分配计划进行科学制定,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安排,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落实,确保土地整治资金预算及分配的合理化。
(五)增强农村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推行土地整治与生态农业相结合
由于土地整治工作中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生态环保的效果,部分灌溉沟渠的修建以及硬化道路的建设,使得农村多生态系统平衡发生破坏,所以,在进行土地整治时,也需要注重生态效益的提升,做好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优化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可以重构乡村产业,将其和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有机农业等进行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从而达到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协同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土地整治工作的成效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存在长远影响,在当下的农村土地管理改革中,要将土地整治工作作为核心内容,有效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的用地问题,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娇. 关于改革农村土地整治管理体制的思考[J]. 农家科技:中旬刊, 2020(12):1.
[2]田邦军. 农村土地整治管理改革的问题与思考[J]. 神州, 2020(12):1.
[3]陈汉.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管理思考[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 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