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校美育服务社会路径及实施研究--以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志愿服务为例

林云芸 杨亚敏

保山学院教育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 社会实践育人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把握新的发展契机,注重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依托边疆少数民族地域优势,将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使命结合,利用教育学院师范专业优势,发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全面发展的特点,形成长期的教育关爱服务实践活动,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留守儿童开展服务,从而建立起一套地方高校关爱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四级联动;多方协同育人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基本情况

社会实践育人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2015年开始,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保山学院注重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发挥,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实际情况,将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使命,特别是与教育扶贫结合,利用教育学院师范专业优势,2018年开始与保山市委统战部合作,组织开展了关爱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假期生活志愿服务活动,经过四年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贫志愿服务特色项目,获社会广泛好评。

二、实施进展

“‘关爱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于假期深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展作业辅导、心理团辅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类兴趣特长学习,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假期托管问题,丰富儿童假期生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从而主动助力边疆稳定、助力脱贫攻坚。

(一)已具有的育人传统

2016年,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联合部署实施“七彩假期”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我们积极响应,要求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在暑假开展“返家乡教育志愿服务”,但以学生的自主社会实践为主,缺乏系统性。2018年以来,在学校党委和保山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连续三年先后组织了185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保山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计43个服务点开展了“‘关爱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志愿者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到了提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曾获保山市委统战部的优秀组织奖,获电视台专题报道。项目主持方教育学院党总支学生第二党支部于2019年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二)已建设的载体平台和体制机制

本项目经过四年的运行,已形成了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团支部联动,学校组织、市统战部协作、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专业教师指导的“四级联动、多方协同育人”的项目运行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案设计,规范的组织管理,目前已在保山、怒江边疆民族小学建立了固定的实践基地。项目注重实践、实干、实绩,具有鲜明的特色性,稳定的持续性、良好的实效性、较强的示范性。

(三)已开展的重点工作

1.构建“四级联运、多方协同育人”的项目运行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明确各方职责。

2.完善课程设置,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特点,设计了课程体系。

3.加强志愿者培训和管理,广泛组织报名后根据服务点需求选派志愿者,对其进行为期一天的培训,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志愿者按期完成任务。

4.开展实践育人活动,2018年组织了32位学生分赴保山市一区四县8个服务点,开展为期20天的作业辅导和特长培训服务工作。2019年组织了51位团学干部到34个服务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6月组织了102名学生志愿者,到怒江州13所学校开展为期两个月支教服务,支持怒江州脱贫攻坚控辍保学工作,7月组织了18名学生志愿者到隆阳区、昌宁县开展为期16天的志愿服务活动。2021年7月组织了18名学生志愿者到昌宁县、施甸县开展为期16天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主要特点

(一)运行机制:四级联动,多方协同育人

以政策为抓手整合力量,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团支部联动,学校组织、市统战部协作、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专业教师指导的“四级联动、多方协同育人”的项目运行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实现精准化,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关爱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本项目的实施根据学校所在地域特点,结合学校扶贫中心工作,在学校挂钩扶贫地区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开展教育关爱服务活动,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在生活、教育、心理、安全和品行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志愿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关爱教育的过程中,便是对自我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的效果,构成育人特色,提升大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以教育实践为载体践行并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将项目延展到周边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二)社会影响:助力边疆稳定,助力脱贫攻坚

保山学院作为云南边疆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将地方高校与地方问题结合,形成实践品牌,针对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全面发展的专业优势,通过组织师生、形成固定实践模式、建立志愿服务队伍等途径,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关爱假期生活志愿服务活动和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开展作业辅导、技能培训、感恩教育、安全教育,从而建立起了一套地方高校关爱边疆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并以此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持续推进,形成特色,达到“实践+育人+助力边疆稳定+助力脱贫攻坚”多项成效共同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