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论县域城乡群众文化持续发展路径

李冬琼

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人民政府,四川南充,637900

摘要: 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文化组织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培训和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艺术普及等工作。近年来,新时代社会文化不断发展,文化组织能更好地满足文化事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为样板,引导和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是未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县域;群众文化;路径;均衡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19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城乡基层治理正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开,大多数乡村地区居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加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客观要求城乡公共文化事业要同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要认清差距,找准方向,把握好切入点,以社区公共文化(以下简称社区文化)带动乡村公共文化(以下简称乡村文化),促进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振兴。对此,笔者对城乡文化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城乡群众文化发展不平衡

(一)文化队伍数量和质量差距大。城市社区文化队伍相对于乡村文化队伍数量多、质量优、种类丰富。本区城市社区33个,文化队43支,占比约130%;本区行政村241个,文化队109支,占比约45.2%。相比社区文化队,乡村文化队的占比要少两倍有余。社区文化队有《腰鼓》文化队、《连萧》 文化队、《广场舞》文化队、《健身球》文化队、《秧歌》文化队等,曾分别在县级、市级群众文化节、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大赛中获得多个奖。乡村文化队类别较单一,一般只有广场舞一类。由于文艺水平局限,很少参加市级以上文化大赛。

(二)文化设施建设差异明显。城市社区文化队都有固定的活动站点,公共文化设施设备配置齐全。乡村文化设施薄弱。文化站点数量不足、功能不齐,有些仅是简易坝坝,场地环境、面积不达标。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村,不仅没有公共文化活动站,还缺乏文化设施设备。

(三)文化活动开展的数量和形式有巨大差异。相对城市社区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说,乡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城市社区文化队除开展常态化群众文化活动外,还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文化演出活动,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例如,每逢送兵入伍和重大活动时,腰鼓队、舞蹈队、秧歌队等社区文化队伍总是活跃在街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乡村文化活动少,只有逢年过节等“大事”之时,乡村居民才看得到“高价”请来的文艺表演。

二、城乡群众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经济背景、教育水平等导致意识观念差异。城市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群众积极参与热情高。公园里、广场上、居民小区边随处可见大爷大妈姑娘小伙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然而,乡村文化思想滞后,乡村居民由于自身技术水平低,大多从事苦、脏、累的活儿,收入微薄,生存难保,谈何文化技术,更谈不上精神享受,以致乡村居民整体文化意识不强。

(二)政府投入、队伍管理等形成文化班子差异。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有专人负责、多人协作,分工明确,设有专门的领导班子,有专项经费作保障,各文化队都有专业的文化骨干和教练等专业工作人员。乡村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政府投入少,文化专干业务不专、管理松散。大多乡村文化专干兼职多,加之待遇低,主管部门培训少、轻管理,以至于乡村文化工作流于形式。有的文化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文化素养不高,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大量农民工“城居化”造成人口数量差异。巨大的人口差异,是城乡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中国农民工外出务工、增收致富,很多人进城购房实现“城居化”,城市居民数大量增加,乡村居民数量大幅减少,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儿童、妇女。本区城市社区人口与乡村人口平均数差异高达3倍。

三、城乡群众文化发展路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总基调。乡村文化要参照社区文化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通过捐赠、文化创意、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城乡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现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政府主导是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参照社区文化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职能,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升服务效能。一方面,在财政支出、基础建设、人才储备上统筹规划,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例如,选拔和培养有知识、有责任心的文化专干,引导和鼓励广大乡村文艺爱好者积极建立文化队伍。重点打造乡村文化骨干队伍,以骨干做支撑,引领带动,起好培训、教练作用。城市社区结对帮扶乡村促进文化脱贫,“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七大战略之一,要以文化脱贫助力经济脱贫,统筹安排城市社区和乡村一对一文化扶贫。广泛开展送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文艺辅导下乡、送文化用品下乡等帮扶工作。同时,以城市社区文化骨干为主体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农民工较多以及留守妇女儿童较为集中的区域,举办相关活动。

(二)社会力量是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重要补充。城市社区文化在社会力量参与下,已初见成效,凸显了对公共文化的重要补充。例如,成都民营博物馆数量已达全国第一。广大社区文艺骨干、成功人士出钱出力,自办自娱自乐多种传统文化活动已成为社会力量办文化的代表。又如,毛家湾艺术博物馆等民营自建的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图书馆等。乡村文化也要借鉴这种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的方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通过奖励的方式,调动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的宽松政策环境,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经营乡村文化。例如,实施激励民营积极参与的财税政策、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购买服务等等。把地域文化推向市场,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乡村文化立体、全方位发展。同时,鼓励公益性事业单位向乡村提供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支持。

(三)监督考核是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不小,但政府性投资设施建设是一个方面,能否惠及老百姓是另一方面。建、管、用要真正结合起来,让建好的文化设施运行起来,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长期以来的一大课题。要出台相关的考核管理办法,随着各项目的实施,不但使城乡文化设施得到有效运行,更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文化惠民、鼓励民营参与等政策措施出台不易,但推进落实相关工作更重要。为确保文化建设工作进度,在推出政策后应纳入动态目标考核。在此基础上,考核主体要对此专项工作落实情况及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并邀请媒体监督,实行“实时曝光”,进一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也为各基层文化站(点)及工作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