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难度并不低,传统的方法比较生硬,无法增加小学生的良好体验,还容易造成师生矛盾。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教师应伴随小学生的成长、进步,按照差异性的原则实施,关注不同小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科学地评估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还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通过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明良好习惯养成的方向。
一、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瓶颈
(一)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尚待完善
处于低年级学段的学生,难以及时将课程学习内容与具体的数学学习习惯联系起来,导致其自主思考探究活动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因此,缺乏完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支持的教学培养工作,不仅不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课时学习的关联,使其对数学学习习惯的认知片面化,也难以令其建立完整的数学学习规范意识,直接影响到其整体课程学习发展。
(二)学习习惯培养方式相对单一
基于低年级学段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单一的学习习惯培养方式不仅容易令其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僵化的情况,也不利于教师维护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将数学学习习惯融入自身数学学习认知与行为表现中;而教师仅凭以往学习习惯培养框架与手段,在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上的教学收益有限,并且在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的影响下,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等主观因素也会对学习习惯培养工作持续产生不良影响。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最有效方式。 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时,他们可以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习时才能够专心致志,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够勇于克服困难,知难而进。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尚未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所以更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和表率的作用。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式,融入创新教学观念,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数学学习打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充满兴趣,乐于学习,产生学习信心,注意力更集中,并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多样化,要让课堂灵活多变,富有活力,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课堂表演,开展数学游戏和比赛等。这样就能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和枯燥。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听课习惯
学习过程一般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三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在课堂中每天都要接触新的数学知识,加之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安排他们对课堂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预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使学生从小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例如,在通过查看算式写公式的题型,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数字和名称,然后交给老师, 教师通过查看就大概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或者教师可以采取板演、按次序回答、巡视检查等方式。教师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要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注意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对于回答问题认真积极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建立个人"小红花"榜,开展"比比谁的小红花最多"等活动。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过分依赖老师的帮助,不知道如何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学习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未来的研究和生活中。
例如,教学"百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学生阅读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34+28=,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道题怎样计算呢?"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回顾计算的过程,归纳得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设计思考问题时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尽可能照顾好所有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低年级学生往往存在作业书写不规范,做题格式混乱和计算时粗心马虎等不良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首先,数学教师要养成规范学生正确写作习惯。 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规范,家长积极配合老师严厉管教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指导学生及时改正。
对于学生书写杂乱潦草、作业格式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惩戒,例如,对于本次作业,要求学生返工重做,使其明白书写规范的重要性。其次,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充沛的精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六)引导学生养成运用知识的习惯
数学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数学的基本目的是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即结合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主动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问题,并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千克与克”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寻找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重量或记录父母的重量。 教完“长度单位”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并记录父母的身高。 教师通过使学生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来发现数学,并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增加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
三、结语
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的领域采取匹配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状态进行灵活的调整,不要总是处于高压的状态下,因为高压状态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模式,应充分地把握好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帮助小学生在个人的能力、素养方面不断地优化,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芳.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228.
[2]李丽华,孙政美.兴趣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8(17):89.
[3]禤建新.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30.
[4]杜亚亚.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