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的开端。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陆续发布。基于以上指导方针指引下的“大思政”,就是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旨在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和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打好组合拳,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实践过程中,以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载体,改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单向发展的现状短板,探索“大思政”育人格局下专业课程思政集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 在课程特色基础上,将学科产业资源转化为支撑补充专业育人的资源;
2) 将本领域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融入到学术精神、工程伦理的培养中,锻造学生从简单的学业乐趣上升到学业兴趣;
3) 改善专业课程内容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弊端,开拓学生视野,直观感受行业前沿;
4) 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行业情怀,将行业和产业技术的发展嵌入价值引领。
5) 专业课程思政集群化建设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思政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能力。
一、学情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功能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在于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因此,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关键内涵,深入把握其中的价值意蕴,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并且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课程特点总结,将有助于我们的“课程思政”更多地体现教育目标、发挥教师作用、聚焦学生目光。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思维、心理等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 知识特点: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缺乏知识的深度思维特点,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② 思维特点:思维活跃,易于接收新生事物,独立意识强,缺乏系统思维逻辑;
③ 心理特点:兴趣广泛,强调个性,缺乏主动性。
综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特点及学情分析,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分析,作者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着眼于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和落实到所有课程教育之中,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细致梳理和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真正把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专业课程的综合育人成效。
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构建“大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心圆”。
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① 经典型课程思政资源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等,是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思政经典案例资源建设中,可以将经典人物、历史事件、工程伦理、职业素养规范、法律法规进行整理汇总,供专业教师结合本课程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思政融入,即为思政内容的融入提供了思路,又避免了思政点的千篇一律。
② 热点型课程思政资源
随着信息、通讯、智能控制、计算机等各个学科的发展,电气学科前沿技术也在快速更新。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技,要及时在知识讲授中融入国家科技成果展示,讲解理论知识在成果中的应用,分析其先进性、局限性,思考其可发展性,可完善度等等,做到热点进课堂。如“神舟十六”载人飞船中智能控制、传感器、测控、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多个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时事热点、前沿科技热点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专业嗅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可以将热点资讯及时推送给授课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前沿时效性。
三、课程思政集群建设方案
① 用好线上平台
学校采用的学习通线上课程中除教学资源外,适当增加思政多媒体资源,供学生自主观看,在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应用,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及新鲜感。
② 绘制课程思政同心圆
以思政课教育为核心,配合学院学工党建活动、社团活动,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高教司网络思政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资源,构筑“大思政”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新格局,拓宽育人渠道,绘制思政同心圆。
③ 加强教师自身学习
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及思政学习,教师在讲课备课的同时自主进行思想教育,更能够把握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方向,也能在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增进师生感情,从而使教学进入良性互动循环。
四、结语
本文以“大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集群建设为题,探讨专业课程思政集群建设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探索如何在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如何将课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如何通过身教实现立德树人。
“大思政课”视域下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着力点在课堂,要构筑起专业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为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阵地。三个课堂互为补充、共同发力,着力构建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一体两翼”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大阵地,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在立体化的“大思政”格局中充分发挥育人动能,实现线上线下多空间“共思政”、课内课外各时段“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孟上九,李进京,大思政观视域下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J],黑龙江教育,2021(12).
[2] 张莉,胡芝,“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https://njjy.ksu.edu.cn/info/1062/5637.htm
[3] 孙振刚,孔莲芳.一流本科建设下创新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评《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10):100-102.
[4] 陈丹江,樊慧丽,郑子含,杨亚萍.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 319(8):66-69.
[5] 蔡鹃,张乐冰,贺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气工程专业特色方向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7,19(5):121-122.
[6] 程秀芝,雷经发,汪方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基地建设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3):53-54+64.
[7] 许泽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1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