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应给予生态环境切实的保护。对于水土资源来说,作为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之一,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自然环境中,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加强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可以切实维护好生态环境,而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应对生态环境保护予以高度重视,旨在促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第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可以将防风固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想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来说,应合理增加植被覆盖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显著,而且还可以避免土地沙漠化的出现,从而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如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沙尘天气,也可以将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水平提升上来,给予水土保持一定的支持。同时植被的覆盖,可以使风速得到适度控制,确保风沙的堆积得到有效阻挡。此外,如果地区的干旱现象比较严重,增加植被覆盖率,对耐旱、耐寒的植被进行种植,可以有效规避土地沙漠化,防止生态系统出现严重的失衡。
第二,水土保持,可以满足涵养水源的需求。如果地区的地表存在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借助绿植的大面积种植,可以使原来地形地貌得到有效恢复,并将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提升上来,如此来形成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预防,推动水土保持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具体的环境,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于平原地区,在防治水土流失中,应加强梯田的修建,也就是将因地制宜原则贯彻落实下去。
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土保持的实施举措
(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督管理
针对于水土保持工作,应对水土流失治理予以高度重视,将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力度提升上来。对水土破坏严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与人为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土地开垦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污水和废料较多,一旦排放,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在城市新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因素必须要进行深入分析,将监督管理力度提升上来【1】,紧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对污染环境等不良行为予以严厉处罚。同时,为了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适应能力强的树木进行种植,使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将水土流失的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协调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间的关系
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对生态环境予以切实的保护,大力构建生态环境建设。根据环境保护经验,应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予以清晰认知,加强新方法和技术的全面探索,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避免土地荒漠化现象过于严重,将城市化进程提升上来【2】。其中,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应对植被建设予以大力扶持,树立高度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除此之外,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加强植树造林,可以为储水蓄水目标的实现提供极大的便捷,形成对阳光直射的有效预防,使城市温室效应得到延缓、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对所有人的积极参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此来不断协调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技术应用
为了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新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对以往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加强GIS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给予水土保持规划正确的指导。在管理工作中,从不同侧重点出发,准确划分区域,促使居住环境维护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形成与构建,给予良好的水土评估环境一定的保证。如在黄土高原区域,INVEST模型技术的应用【3】,可以准确分析水土保持区域和功能,将地域生态环境建设落到实处,确保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准确决策。此外,无人遥感技术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借助控制无人机,促进现场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动态化管理水土保持方案,从而推动水土保持监控工作精准化目标的实现。在水土保持监控中,3S技术,可以为监控数据管理提供极大的帮助,合理规划水土保持区域,并为水土保持监控体系的构建提供合理的依据,制定出完善科学的水土保持策略。
三、结束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水土资源环境可以保证,对于农业生产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切实维护好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要想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基于宏观生态环境保护视角出发,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水土保持管理体系的积极构建,并对科学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应用,如此来制定出完善的水土保持方法。同时,通过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