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农田土壤中环境监测取样运用研究

郭琦 卫静

安徽省合肥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土壤的质量是影响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严谨的环境监测。本文将分析对农田土壤进行环境监测取样的原则,从监测点选择、样品采集、农田污染土壤的检测取样、采集样品运输、样品的制备和保存的角度阐述环境监测取样的具体运用,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取样方法
DOI:10.12721/ccn.2022.1570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农田作为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农业生产者赖以生存的根本。环境监测中土壤的质量检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切实做好农田土壤的检测工作,着力提升环境监测取样的能力和水平,对农田土壤的唯独那个姓、污染毒性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监测,从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对农田土壤进行环境监测取样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土壤污染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农田土壤的污染情况最令人担忧。土壤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的自然资源条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重金属和有机农药。具体而言,由于重金属不容易挥发和清除,所以仅凭借土壤中的微生物很难达到有效降解的实际效果,加之重金属不易移动的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在土壤中积累,逐渐加剧土壤的污染情况。而对于有机农药等,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和条令明令禁止使用有机氯等农药,但是由于此类农业的高脂溶性以及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使其仍然在农田土壤中被检测出来。因此,加强农田土壤的环境监测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对于农田土壤进行基础性的取样工作,能够为农田土壤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数据信息基础,从而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品质。由于土壤采样过程的具体操作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农田土壤采样的过程进行严谨、科学的把控和规范,严格遵循农业用地土壤的取样原则。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指出,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对于抽取土壤样本的不同需求,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采样和治理方式,以便确保土壤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可比较性。在对农田土壤进行取样的时候,可以坚持等量原则、随机原则以及多点综合原则等等。具体而言,等量原则是指取样时任何一点的土壤深度都是相同的,并且土壤的取样量也要保持相同;随机原则是指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整个农田土壤取样的范围内随机选择取样点,保证被取样的概率相同;多点综合原则是指将所有的土壤取样样本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混合土壤样本,以此来增强农田土壤样本的代表性。这也就需要技术人员在正式取样之前,从农田使用情况、土壤类型、成土母质量等角度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绘制出采取样本的分布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田土壤取样的操作规划,借助先进的采样工具、GPS等等,对农田土壤进行质量检测。

二、农田土壤中环境监测取样的具体运用

(一)监测点的选择

从布点数量来看,环境监测人员在对农田土壤质量进行监测的时候,需要根据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调查精度以及调查目的等要素综合考量之后,再确认布点的数量。针对监测时存在意见纠纷的污染区域的农田土壤,可以适当地增加取样点。一般情况下,每个监测单位区域至少设置三个取样点,可以选择1-5个点/hm²。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农田土壤取样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并且依照农田土壤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进行取样。

从布点方法和原则来看,在设置监测点具体区域之前,需要充分调查区域附近或者范围内的母质土壤、农作历史以及受污染情况,尽可能地选择相对没有遭受到污染,并且与调查区域类似的土壤样点。针对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点的布点原则是将大气污染源作为中心,将监测点按照放射状的形态,从密到疏地设置,并且对于处在下风向区域的布点,可以酌情增加布点数量和距离。针对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环境监测人员需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常年风向、固定废弃物的径流走向,科学地选择带状法或者放射法进行布点。针对灌溉水污染型土壤,需要遵循从密到疏的原则,从污染口开始,在各个引水段均匀地设置监测点。针对农药残留引起污染的土壤,可以使用均匀取样法来布置监测点。针对混合型污染土壤,监测人员需要根据农田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均匀布点法、带状布点法以及放射式布点法等方法来布置监测点。

(二)样品的采集

首先,在采样之前需要将安全防护用品、采样器材工具、文具用品等准备齐全。其次,要对提前对采样现场进行勘探,综合收集监测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灾害、土壤状况、农作方式等相关信息数据,并且也要特别关注可能引起农田土壤污染的要素,以及从农田土壤母质、肥力、层次特征等方面调查土壤质量。与此同时,需要对母质、母岩、土类、位置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配置土壤图、地质图、交通图等工具,科学规划好工作范围,以此来实现良好的样点布设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做完准备工作之后,如果位置图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正来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采样点必须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良好、土壤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保证区域内部具备地势平坦、土质结构稳定的特性,切忌将采样点设置在废物堆、沟渠以及住宅区域内,当监测人员选择好适宜的采样点之后,应该立即进行标注,为后续实行长期的监控和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最后,需要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一方面,为了全面掌握土壤受污染的具体情况,要对土壤进行剖面样品的采集。监测人员需要选择能够凸显出土壤污染程度和土壤类型的区域设置采样点。对于常年耕种的水田和旱地,需要将挖掘深度控制在一米左右;对于种植果园的土壤,需要将挖掘深度控制在1.5-2米之间;对于山地丘陵,要将挖掘深度控制在母质风化层。在对土壤剖面采样的时候,不仅需要对观察面进行修正,同时也要精准地区分土壤层,运用梅花法从上到下逐层采集样本。另一方面,需要对农田土壤样品进行现场采集。通常会选择耕作层的土壤作为样品,使用对角线法、梅花法、棋盘法或者蛇形法等方法,将三个以上的耕作层样品均匀混合。

(三)农田污染土壤的监测取样

监测人员应该根据农田的区域结构、污染物的颜色、气味、流向等因素来确定污染范围。对于倾翻液体类污染物,需要根据其流向来布置采样点,对每个污染点使用分层采样的方式,依照距离污染源的距离来适当增加或减少采样点的数量和密度。

(四)采集样品的运输

监测人员要将采集区域、时间等信息记录在样品采集袋上,并且做好信息的登记,在样本运输 时候,需要对易腐蚀、变质、光敏性的物质提前做好恰当处理,从样品的整理运输、信息登记以及运输防护等角度保障土壤样品的稳定性,以此来为土壤分析实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五)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需要先将样品进行风干,再通过粗磨和细磨两个过程进行样品的制备。粗磨主要是用来检测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有效态物质含量以及土壤的pH值等信息,而细磨则主要用于检测土壤中的有机物、农药以及氮的含量等等。

对于农田土壤的保存,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土壤样品的名称、粒径和编号进行分类,要将新鲜样品保存在4℃以下的聚乙烯容器或避光玻璃瓶中,同时对于预留出来的样品也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为后续的土壤检测实验提供便利的条件。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土壤污染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农田土壤是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农田土壤进行全面的环境监测取样,获得更加详细的土壤污染数据,从而为农田土壤的调查提供丰富的信息数据,以此来不断寻求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苏伟.农田土壤质量环境监测取样方法[J].河南农业,2020(01):19-20.

[2]张亚娟.环境监测取样在农田土壤中的运用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1,34(0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