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国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以土地为生存根本的国家。对于我国来说,土地环境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经济。如果土壤环境受到了污染,不但会影响包括农作物在内的植物的生长,也会影响到国民食品的安全。如果太严重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租住情况。因此监测土壤环境工作十分的重要,需要人们仔细研究。
1.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网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土壤环境的国控点。第一个就是背景点,其主要是对没有或者很少受到人类影响的土壤中的元素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作为正常土壤的标准。从而根据其与受到污染的土壤情况的对比来分析土壤受到污染的根源,让研究人员能够有正确的标准参考。第二个就是基础点。基础点主要是用来实时监测土壤环境变化的点位,通过基础点的监测数据与背景点的相关数据对比,找出此地点土壤受到污染的类型,进而准确的制定出控制污染扩大和管理污染问题的方法。第三个是监控点。监控点主要是用来监测已经被污染或者是存在被污染的风险的土壤环境。其主要分布在污染物排放较大的工厂或者是企业的附近,起到实时监测土壤情况,预防污染发生的目的。而且还对监控点附近的企业起到震慑的作用,让其能够严格地按照国家要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这三种监控点的布设,能够实时监控土壤情况并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
2. 布设思路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基础点的布设问题。在进行正式布设之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布设思路,严格地按照相关的布设原则完成布设的流程。首先就需要在基础点布设工作正式开始之前,要对即将布设的位置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保布设地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满足对土壤环境监测新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监测单位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在其成本目标内能够监测到足够的点位储量。其次还需要对于监测的技术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能够与现实情况相匹配的监测技术,确保在后续的监测过程中技术能够使用。而且还需要保证此技术提供的监测结果能够具备足够的科学性,能够达到土壤环境监测的目标。另外还要确定此监测点位的可继承性,确保其在后续监测过程中能够合理地使用。对于历史点位也可以适当的采用,通过增加需要点位的方式来节省监测的成本。之后还需要确保基础点位设施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具有足够的铺垫性,进而方便在后续的土壤环境监测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活地做出调整,从而提高土壤环境监测的效率。最后科学合理的对基础点位进行调整。在点位符合监测要求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地改变点位,保证其稳定性。在其不符合监测的要求的时候再适当的调整,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动态性。
3. 布设方法分析
3.1布点选择方法
选择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点的布设方法主要有三种,即随机布点法、分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随机布点首先需要对布设地区进行网格状的划分,再根据布设人员的经验随机对网格中的土壤采样,从而实现土样混合监测的目的。分区布点法主要是对土壤的功能进行区分,然后对不同类别的土壤分别采样,减少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更为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系统布点法则是针对受到污染后不能明显分辨的土壤进行监测点布设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监测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采样的深度和位置。无论是什么方法都要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并且将对监测的数据和历史资料进行对比,从而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不同的布点方法需要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监测结果。
3.2设定网格尺度
当前传统的网格设置的方法已经落后了,基础点布设的方法也逐渐地信息化,当前的网格尺度布设也会采取先进的科技机械来提高布设的准确性。在布设基础点之前,需要布设人员提前了解好监测环境的情况。虽然监测网格的密度越小越好,但是也需要根据实际环境情况和布设单位的经济技术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布设人员可以使用信息化的技术来布设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筛选出更好得更合理的网格。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监测区域土地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布设网格的时候,需要布设人员严格地按照国家的技术管理的相关标准来设定网格的尺度,调整好网格的状态,从而能够更为准确的监测出土壤的污染程度,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3.3GIS技术
GIS技术是我国在监测土壤环境的时候广泛使用的现代化技术,通过其对监测点位的限制能够加强对于监测点位的管理,实现更具规范性的环境监测的目标。首先其实用在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交通线路范围的扩充显示提高了区域监测的指示能力。其次,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的管理,并将 GIS技术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从而为水系图层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基础。另外将其与遥感解译数据融合使用,还能够增强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而将其使用在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之中,其形成的缓冲土层也能够大大地增加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将其与点位布设技术融合使用还能够形成更为直观的图像资料,增加环境监测的质量,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3.4土壤类型的叠加
点位布设人员还需要对初始点位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其合理性。在调整之后,还需要技术人员要进一步分析土壤的类型,确保布设点位选择的区域包括了整个监测区中的类型,避免出现遗漏而影响最后的监测结果。通过将土壤类型的叠加监测来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如果实在不能够做到土壤类型叠加的目的,就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增加监测点位,通过数量的增加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监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土壤类型叠加的部件来提高其对监测现场了解的程度,从而使监测数据能够更加的全面,更加的完整。目前我国的基础点位覆盖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土壤类型就有五十多种,还有将近150种亚类,覆盖率超过了百分之六十。
3.5历史点位整合
在土壤环境监测的时候,不光需要不断地扩大的监测范围,还需要不断地优化监测的内容,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已经布设好的监测点进行合理的调整,由此来提高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布设人员可以将当前的先进技术积极地使用起来,把环境监测的方案录入到数据库之中,由此更为全面地了解各个监测的实际情况。对于立即监测点要进行全面的整合,提高其技术水平,确保历史监测点能够在使用当前先进技术之后达到最新的标准要求。这样就能够使环境监测数据标准能够统一,在后续的分析工作中也能够得到更为准确有效的数据。而且将历史点位监测的数据合理地使用,也能够给后续的环境监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方便后续的整体提高。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十分的重要,尤其是要重视基础点位的布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基础点位的布设思路要符合相关标准中的几点原则。基础点位布设的方法也要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布设技术和方法,并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作出调整,方便后续工作的进行,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东哲,曹姗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点位布设浅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1,41(06):83-85.
[2]韩炜.徐州市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方案[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02):26-30.
[3]董旭斌,姚燕红,邬晨星.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方法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3(0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