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需求不断增多。其中,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产业不断蓬勃发展,其中旅游产业发展巨大。而红色旅游在旅游主题活动中占有一定比重。2018 年上半年,根据红色旅游信息报送系统中的相关数据统计,436 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 4.84 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4.83%,相当于国内旅游人数的 17.13%,实现旅游收入 2524.98 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 5.73%,相当于国内旅游收入的 10.32%。红色旅游是发展地方社会经济的新支点[1]。我们应坚定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2021年4月,杨球村被确定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井字镇杨球村政府为响应中央和省市县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为把杨球村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幸福小康村,通过充分调研和多方对接,结合杨球村当地人文自然风貌,制定了一系列红色旅游工作规划来全面推动加快杨球村乡村振兴步伐。其过程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杨球村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分析当地红色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通过网上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年轻人对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议,并据此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建设意见。
一、 双峰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的基本信息
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东邻湘潭、衡山,南接街阳,西毗邵东,涟源,北界娄底、湘乡,处在“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有以曾国藩故居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蔡和森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九峰山森林公园、水府庙水库为代表的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以雷峰山为代表的宗教旅游,以“花之缘”为代表的乡村旅游。
位于井字镇杨球村的蔡和森故居“光甲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末年,砖木结构,总面积550余平方米。蔡和森纪念馆,馆内陈列有蔡和森同志从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到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设有六个展厅。门厅陈列着蔡和森半身铜像,铜像高1.15米,通高2.68米,以邓小平1979年9月27日题词作背景。馆外有"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人物包括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蔡鹿仙、李富春6人群塑。已被确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娄底市委、市政府以及双峰县委、县政府的廉政建设基地,湖南省红色旅游五条精品线路中的重要景点,娄底市红色旅游的龙头。
根据政府相关数据显示,红色旅游蔡和森、蔡畅故居“光甲堂”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2017 年11月故居获批娄底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8年井字镇入选全省第四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一和森小镇”,2019 年11月故居获批省蔡和森蔡畅党性教育基地”。
二、井字镇杨球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困境
当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对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开展了文物普查、申报、建档、保护、宣传等一系列基础工作,较为完善的保留了红色资源。近年把道路修好,外来旅客相较于以前有所增加。政府也积极举办各项活动来吸引游客。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基础建设不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便捷度低
基础建设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环境建设、交通建设以及服务设施建设三个方面:(1)环境建设方面,当地以水稻田为主,路旁高大树木和灌木较少,沙土面积较大,路上尘土较重,周边绿化还不够完善。同时根据调研走访,当地居民反映土质过酸,水稻和其他农产品的收成逐年降低,并不利于其规划中“旅游+农业+互联网”融合的发展。居民希望环境能得到改善。(2)交通建设方面,井字镇山田较多,道路修建还不够完善,并未家家都可通路。蔡和森故居和蔡和森纪念馆以及其他旅游景点相对分散。乡村没有通行公交,居民多以走路,摩的等方式出行,交通相对不便。当地交通工具的缺乏于外地游客来说通行并不方便。大部分居民提出希望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3)服务建设方面,当地虽然拥有红色主题核心资源蔡和森故居“光甲堂”,但是各种配套设施及场所建设衔接不上。通过走访调研,故居周边空落,没有餐饮或住宿等建筑,景区接待设施、服务水平较低,其次临近的露天广场面积不大,活动范围较小,也缺乏可供休息的服务建筑。
(二)宣传力度不足,媒体资源利用度低,知名度低
目前,红色旅游地的宣传并不如其他景区的宣传有力度,或没能把历史知名度很好地转化为旅游形象知名度。以著名的互联网检索网站 google search 上的检索结果为主要依据,搜索《2004 -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的主要景区,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经典景区的检索结果明显高于大部分景区[2]。
政府对旅游业的宣传力度不大,不擅长向新型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当地政府开展的大型活动多在当地微信公众号推广报道,宣传方式单一,受众面积范围小。其次,其主力宣传依靠国家大方向的关注与支持,大部分游客都是由学校、企业、单位组织前来进行学习参观活动。
(三)红色文化内涵不足,多以静态参观为主,体验度低
蔡和森故居和蔡和森纪念馆仍然停留在简单陈列加上文字配图解说以供游客参观阶段,形式过于单调。红色旅游景区没能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没能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匮乏,没有挖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也未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产生出特有产品以及纪念商品,没有打造“个性”品牌,记忆点缺乏。
(四)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足,自然人文景点分散,联动性低
井字镇红色文化底蕴厚重,由于受到交通、资金投入不足等影响,并未与其他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联动。各个景点都相对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客在旅游周边参观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分散的旅游资源不利于形成旅游产业的集群,不利于旅游业附带的吃、住、行、购、娱等产业链的形成,这严重的削弱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以及相应的附带价值[3]。
(五)人才引进力度不足,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人员少,专业性低
通过走访调研,当地居民大部分为老年人和幼儿,中青年外出打工。农村发展空心化,中青年不愿回乡创业,对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阻碍。人才的流失和缺乏导致资源开发管理的不便。
目前,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业的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管理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形式单一、创新性、与时俱进性不高的发展态势。
(六)资金投入不足,商业合作缺乏,开展性低
当地经济基础薄弱,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导致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经费短缺的问题,民间投入资本少,政府与企业商业合作不足,与当地民间相关企业开展合作较少。群众创业积极性较低,尚未开展红色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合作。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实地考察分析得出以上几个不足的地方,为了帮助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更好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环境建设、交通建设以及服务设施建设三个方面的投入力度
环境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道路周边绿化,增加高大绿植,减少道路尘土残存量。优化土壤结构,解决农作物产量低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延伸特色观光休闲度假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交通建设方面,在国家推行《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17-2020 年)》的基础上,进行县级、村级道路的修缮,努力构建完善红色旅游交通路网系统[4]。规划好便捷的旅游路线,完善道路标识标牌,积极响应国家乡村公交政策,增加交通工具,便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出行。
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按照国家AAA级景点规划建设,建设好游客接待中心,修建周边停车场。合理配置服务设施数量和类型,比如设置休息座椅,垃圾桶,完善公厕及标识标牌,并规划配置餐饮、娱乐、住宿等附加服务点。
(二)扩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方式,扩大知名度
线上针对当地红色旅游景点开设独立微信公众号,但不局限于公众号单纯的文字加图片式推文的推广。创新宣传手段,可完善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新型自媒体平台,开发多样宣传方式例如视频剪辑,音频制作,短视频拍摄,漫画制作等,可招聘专门的运营者,更新景区信息。
线下通过村间广播或电台以及宣传单的发放来进行周边宣传,同时可以加大周边政府联动合作,旅行社或旅游出行等app的合作宣传,加大推广面积和宣传力度。同时鼓励当地居民对宣传文章或宣传视频的转发点赞,增加视频或文章的曝光。拓宽信息接受人群年龄广度,吸引当地民众二次旅行和外地游客的首次旅行。
(三)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旅游景点模式,提高游客体验度
创新除观光展览陈列的静态旅游模式,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可通过编创蔡和森光辉一家事迹歌舞,来弘扬其精神文化;或开展符合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使红色资源结合民俗风情;或利用现代化媒体资源,为游客播放相关文艺作品,弘扬其精神内涵。打造相关文化周边,纪念产品,特色餐旅文化等方式吸引游客创造经济价值,带动旅游衍生产业链的发展。
抓住当地自然人文民俗特色,设计民俗活动,加强主办方与游客间的互动,打造“个性”旅游品牌记忆点。挖掘红色文化特点,加强红色研学开展,积极加强周边学校及相关组织的合作,在特殊节日开展活动,展现红色文化内涵,全力塑造“红色故里”品牌形象。
(四)加强周边人文自然资源整合,进行全域旅游开发
在湖南省提出“旅游强省”发展建设目标和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形势背景下,积极响应《娄底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规划优质路线,设置旅游站点,将周边散在分布的自然人文景观高效联合。以红色旅游为为线索挖掘红色文化根源、理顺红色文化脉络,以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为落脚点,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文化,聚合产业打造文化旅游氛围独特浓郁的红色文化产业综合体。使红色资源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例如: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俗结合等,形成优势互补,保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并丰富旅游的内容,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大力培养本土导游,提高其红色文化素养,以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揭示红色精神的本质,充分担任起景区红色文化传播大使的职责。对已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定期考核,加强专业素质能力。同时加强服务专项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完善管理监督制度,同时鼓励积极调整管理方式,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成功经验,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求。
同时也要注重高校人才的引进,提高资金的支持以及提升对于本地人才回乡的优待政策,吸引大学生或原居民返乡创业、就业,吸纳新鲜血液。同时可以对现有居民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其中重点为红色文化知识培训,将其转化成人才,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全面提升已参与开发居民的相关素质素养。
(六)提高资金利用度,加强政企合作
前期融资方面,进行已有优势产业的梳理,发展好自身产业。一方面,可以吸引一些龙头的开发商或者投资集团,起到以一带多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本地区居民的入股融资行为,使得景区发展的真正受益者即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并进一步促进景区的持续发展。
后期运营方面,将各个景点的运营权交给不同的公司或者其他经营主体,政府在运营方面主要起到管理协调的作用,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景区管理模式,从而减少景区运营对于政府的人力和财政的消耗。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全国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达41.78亿人次,旅游收入达10295亿元[5]。可见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它对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习主席提出“大力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对于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见在红色文化基础上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乡村振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杨凯,陈丽军.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和路径——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5):44-47.
[2] 张莉杰.红色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05):107-112.
[3] 李敏.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困境及对策——以延安市延川县为例[J].新西部,2018(27):36-37.
[4] 舒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20.
[5] 魏爽.乡村振兴中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