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基固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不可否认,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村脱贫户收入依赖国家政策;脱贫人口中有部分人就业、收入不稳;部分村有集体收入无集体经济;部分村产业发展存在定位不准、层次不高、链条不长、效益不好的问题,导致产业基础不牢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带来了部分农村人口再度返贫的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系统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部分乡村在产业发展中存在自身定位不清,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禀赋和自身优势,谋划产业发展思路时,缺乏大局观和系统性思维,导致各地出现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产品竞争力不强、收益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还有部分乡村根本就没有产业发展规划,盲目发展,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成效不佳。
(二)部分基层党组织带动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两委”班子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缺乏动力,存在
“等、靠、要”思想,自觉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强;部分乡村干部政策水平不高、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带动乡村振兴能力不强等。
(三)乡村基层产业发展人才匮乏。乡村发展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目前不少农村存在产业不旺、收入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紧缺,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乡村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从土地方面讲,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导致部分土地闲置;村庄“空心化”等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也释放了部分土地资源。但在土地流转经营方面,还缺乏专门的指导细则和操作办法。就资金方面而言,乡村发展中融资不畅、投入不足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缺失,业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技术层面讲,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匮乏,大部分村民受技术能力限制,主要还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且规模小、无品牌、收益低,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发展二三产业的能力动力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必须用好五年过渡期,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在这一逻辑起点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其中,产业兴旺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要在认真总结扶贫产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科学编制县乡产业发展规划,在县域一盘棋的前提下,明确乡村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和行动方案,力戒过去脱离地方实际,跟风发展的盲目作法。二是从系统观念出发,坚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规划定力,科学规划确定后,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半途而废或频繁变更。
(二)注重党建引领。首先要配强“两委”班子,尤其要把那些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为民、务实重干的优秀党员选拔出来,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其“领头雁”作用。其次要优化党员队伍,注重从新乡贤、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要定岗定责,发挥每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第三要提升执行力。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党员,要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政策水平、管理能力,以务实担当的作风,把党中央“三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村工作中去。
(三)强化人才支撑。人才匮乏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各地要立足发展规划中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乡村引才、用才机制和有效路径,真正做到人才下得去、基层接得住、作用能发挥。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积极探索将乡村不同群体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整地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农村调研基地、实习基地,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的对接和互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要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鼓励涉农部门科研人员、城市务工能人等返乡干事创业,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勇于改革创新。一要不断完善农户承包土地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上农业比较收益低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抛荒闲置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为此,需要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关系,明确村集体对承包地发包、调整、监管、收回等各项权能,使其能有效履行承包地集体所有人的职责,避免造成土地浪费。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对山垄田、冷水田、集体所有的荒地等的整治,一方面可增加土地数量,另一方面经整治的连片土地还可以发包给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要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充分盘活农村闲置房和宅基地,通过适当的改造发展养老产业和民宿产业,吸引城市人到农村休闲度假或养老。对那些撤并搬迁后的村庄原址,除保留部分农业设施用房外,可因地制宜对原宅基地进行复垦,复垦土地取得的用地指标可通过市场化出让获得出让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三要建立健全多元化、市场化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由行政服务体制向社会化服务体制的转变,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四要加大财政金融支农护农机制创新。要保证涉农财政资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和乡村新型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杠杆政策工具,带动金融投资,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建立风险保障基金,通过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投入。
乡村全振兴是系统工程、持久战,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支撑点,久久为功,才能带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