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能力的定义分析
综合思维是地理知识学习中重要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认知形式,是指在地理知识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学会从整体的视野和角度出发,对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要素进行分析,展开地理知识的联系性学习,从而形成整体性的地理认知[1]。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立足于高中地理学科的特性。高中地理是综合性的自然人文学科,在知识学习中,要想客观地看待某一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就必须要从整体角度出发,从地理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方面认识进行思考。这便要求地理学习活动中必须要具备综合思维。对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来讲,其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来引导高中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去处理生活中的地理难题,提高生活质量。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综合思维能力一——思维模式的建立。传统教学注重事物和现象结果、结论的展示,使学生常常利用单向思维来接受知识。而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就应该利用新的课改理念,通过过程性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起因、发展、影响等过程中,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以桃源茶叶种植条件为背景,归纳农业自然区位因素。根据茶树喜湿怕涝,喜温怕寒,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酸性土壤地区的生长习性,再结合农业区位(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理出我们的思路:喜湿—桃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怕涝---桃源多低山丘陵区---地形利于排水,喜温怕寒---桃源纬度低---热量充足,酸性土---桃源为红壤---土壤适合,周围有河流---水源充足。总结:思维模式的作用,1是帮助梳理要点,按气候(光热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这些要素来梳理,2、可以再回过头验证是不是掉了要点。依题意理思维模式: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标要点,也可以试卷或草稿纸上写几个关键词;这样可以作答时,调整表述思路,避免重复和掉点,可选择表述的顺序,重要的先讲,还有利于卷面的整洁。
综合思维能力二——逆向思维培养。问题式逆向思维是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恰当运用逆向思维教学,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综合性,在面对高考高水平思维结构问题考查时,学生恰当地利用逆向思维,能够触发学习灵感造性的解决难题。创设逆向问题链,激活课堂。教师如果在平时能有意识地收集教学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有目的地处理,形成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计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培养的问题链。比如,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区,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索契纬度高,热量和水分条件较差,明明不适合种植茶树却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这时我们就需要思维转换:怎样使水热条件适宜。水分条件:终年受温暖湿润的西风带控制,西风从黑海上带来充沛的水汽以及受东北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热量条件:北面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冷空气,受冷空气影响小且临近黑海,冬季有黑海调节,气温较高。解决类似问题我们首先要建立思维模式,如水分条件(水汽,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热量条件(纬度,海陆,大气环流,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第二如何根据题意利用思维模式答题,第三在题意变换,如何转换题意,进行逆向思维。除了这些以外,逆向思维能力还包括:1、思维过程---重在自然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2、批判性思维----对措施的支持与反对分析3、创造性思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方法4、思维的深刻性---对事物分析的深入思考的能力这些我们在后面的复习中逐步训练,让同学真正具备这种能力。
注重地理实践,促进情感升华。地理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科目,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适当地走出课堂进行地理观测、调查,使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责任担当[2]。学会识别地理图表是进行地理学习的重要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图、识图的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所提取的信息,绘制简单的图表。识别经纬线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通过经纬度能够使学生准确定位到所指定的区域,随之分析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准备大量的气候分布图、交通分布图、河流分布图等空白图表,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对不同区域进行划分,临摹图册上的图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地理APP软件可以动态立体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实现地理教学“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跨越,为展示长时间、大尺度、多因素的地理现象演变提供了可能。比如,通过3D演示地球板块运动,通过对“地球切割”演示地球内部结构等,让学生直观而又形象地学习了自然地理知识,探究其奥秘。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这节课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路径和深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通过波的传播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原理,从而把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很清楚地划分了出来。信息技术让学生走出课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和“地”,把地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引向宇宙空间。
结论: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知识学习活动中必备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进行全面性的把握,才能够了解某一地理客观现象的综合成因,从而才能够寻找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所以,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明确其当前地理教学活动的关键性任务,通过地理思维导图学习法,加强地理学习的信息化、生活化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春霞.加强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摭探[J].成才之路,2019(4):36-36.
[2]张晓林.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刊),201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