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当代艺术语境下架上绘画创作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孙炜宸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长春市,130117

摘要: 在美学发展至今,各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语言环境,因而产生了纷繁的学派和语言风格。当代艺术语境中也关心着时下的经济社会人生问题,而并行的架上美术作品也必然地与之形成交流、碰撞、择取。而高校美术专业也是新艺术家的重要培育基地,文章通过对其的分类介绍,总结了中国高校美术改革的具体经验,并指出了走向全球化融合型的美术作品路线,同时也研究了当代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各种新美术手段发展状况,并探讨了当下美术教育结合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特点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当代艺术;语境下架上;绘画创作;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DOI:10.12721/ccn.2022.1570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我国的当代艺术在近二十多年中的发展一直是在西方风格的影响下开展,没有整体性的文化思想与风格定位,并且已经逐步走出了中国广大群众的生活状态,甚至丧失了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内容的美术语言。架上美术正在从创作思路、美术创作、主题选取等方面着力地反省传统的缺失,克服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实质和人文主义关爱。在社会喧嚣浮躁的环境中扎实写作,积极争取为中国绘画科学的发展与走向而尽自己的力,这对于维护和提升中国美术创作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特殊性有重大理论意义,也对于中国美术教育改革有重大的实践与应用意义。

一、当代艺术语境与架上绘画创作

当代美术在时间层面上是指当下时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观所影响下的美术形式,在内容上则主要界定为具有当代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并具有当代美术语言的美术形式。“当代美术”区别于二十世纪蓬勃发展开来并占主导的“现代美术”。“当代美术”反映的是今日中国社会生存体验的“当代性”。画家们置身于当下商务、人类文化、大数据时代等复杂的经济社会场景中,同时面对着当下的人类所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总人口、资源、环保、信息化虚拟化等问题,他的创作就必须要反映出当前的时代价值取向和经济社会特点,而这些价值取向和经济社会特点将影响到时下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走向,以及其与创作的经济社会关联性[1]

艺术家的作品已体现着自身的美学探索与文化追求,其艺术形象也已赋予了深厚的精神内涵。当画家在追求自身、彰显自身艺术风格之时,决不能忽视其形式语言的特殊内涵。因为在艺术品面前,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坐标——文化历史,而如何把人类心理默认性与当代艺术价值的理念统一和把握,将是画家对自身作品的艺术化表达的重点。也因为艺术品在客观上已经转变为了人文属性,对艺术品语义本身的研究就不再单单是片面的形象关照了。分析当代艺术作品的精神本源,不谈当代艺术品价值取向的内涵与当代人文意义,是不能凸现他的文化追求与意义的。这只是国内对当代艺术的一般理解,还不能具体到艺术品的团体发展中。根据目前国内美术的情况,必须将当代艺术发展环境下的架上美术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结合一起,加以研究探讨[2]

二、高校美术教学架上美术教师对当代美术的批评和择取

(一)马蒂斯的“时代烙印”

“任何画家都有着其时代的烙印,而最了不起的画家正是他们烙印最深的人。”现代美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当代艺术总结,昭示着美术的本质与社会价值相关的重大问题。当代架上美术艺术应该注重这一时期的文化烙印,并借助大量的在自然界、人工智能、碎片化数据等影响下的人类生活虚拟状态,表达画家自己的视野与对人类共性的深刻反思,以确保架上美术没有因其创作形态的传统而失去吸引力[3]

(二)剔除当代艺术中的消极颓废观念

中国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里,产生了不少“直指人心”的深刻艺术作品,都具有积极的人生反思意味。但同样也产生了不少悲观颓废的作品,尤其国内外的部分作品为了抄袭西方人的艺术形式、取悦欧美国家、满足市场经济的低俗要求,所选择内容带有各种暴力情欲、政治影射等不良元素,对高校学生作品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了作品上的反面心理,“泛丑”问题充斥。因此应该彻底地将其清除、淘汰,以坚守人类文艺发展规律的基本底线。

(三)走新时期全球化架上绘画创作道路

对中国传统的国画水墨和西洋油彩画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探索东西方文化下美术语言的契合点,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结构严谨的画面,以体现当前中国人民大众普遍对当代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道义、情感、人文、信念问题的普遍重视。通过对传统架上美术与当代艺术中具体语言形态问题的深入研究,使美术界开始反省其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同时也使它成为了检视当今现代美术发展规律与本质问题的关键节点,产生了对一系列现代美术创作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让画家们重新认识到了美术作品的社会引导力问题和个人审美倾向的基本状态。人们也能够发现,当代艺术创作发展中显示出在多种媒体通用的同时保持各自特点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当代艺术对于人们生活精神、存在价值和生存方法的认识。这都直接影响着画家们和美术教育对艺术问题的反省与再次估量。

(四)学校对美术改革的理论探索方法和具体实践经验

首先根据着架上美术所创造的新作品、架上美术在当代社会审美系统中的意义指向,以及在现代美学教育中的新意义等这一主旨,从当代艺术的现实意义入手,阐述”现实渗透生命的本质”的艺术主张,并论述了当代环境下架上美术所产生的新意义;其次,从艺术创造现实过程中寻求与人文、风光、静物、历史文化等艺术题材表现形态的共通性,提炼创作中的新艺术内容,抓住当前全球当代艺术创作发展趋势的多重态势,通过研究架内绘画思想转变和与当前世界历史文化的深刻结合,实现了新时期艺术创作的创新方式。

结束语:

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在大环境下必须能反映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艺术特征,媒体的多元化、美术语言也必须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艺术家们以各自的情感取向和个性文化背景探索并确定着中国架上美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禅韵意象,赋予艺术作品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之在新时期和未来中有所发挥,是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雄. 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应用科技艺术语言——评《创新视野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2020(11):后插15.

[2] 曾润. 谈中国高校绘画专业美术批评教育的缺失[J]. 艺术评鉴,2020(2):101-103.

[3] 张赟. 当代绘画的功利性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J]. 大众文艺,2019(9):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