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质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水质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在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审核等环节,选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水质监测整个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水质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内容较多,如监测计划的制定、样品采集、分析方法的确定、仪器设备的选用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对水质监测的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很有必要。
2.水质监测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素
2.1.水样采集与保存
水质监测的核心在于通过测定水质物理、化学、生物等指标了解水体实际污染状况,为后续水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为获取精准性较高的数据,应保证分析过程中水样具有代表性,采样点位是否合理,储存方式是否得当,均会影响分析数据的精准性。所以为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水样采集十分关键,结合我国水质监测机构任务要求,综合性考量当地水文基本条件,制定完善的采样计划,结合监测项目的不同,适当加入化学存储剂,水样采集后及时送往实验室,保证水样自身指标波动较少,才能保证水样的代表性。
2.2.仪器设备
监测仪器作为水质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仪器设备自身性能优劣与监测数据精准性密切相关。仪器设备使用前,应交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完成检定/校准,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所用仪器设备均应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使用过程中需严格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各环节操作规范,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工作状态良好。
2.3.采样及分析人员
采样及分析人员作为整个工作中关键因素,是保证水质监测数据精准的基础。当下监测仪器种类繁多,检测方法不断更新,为提高工作效率及数据质量,应强化监测人员技能,开展技能培训、考核工作。
2.4.实验室条件管理
实验室基础条件对水质监测及分析数据精准性也有一定干扰,监测人员分析水样之前需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检查实验室内温湿度是否满足分析要求,化学试剂是否满足相关要求,标准溶液是否有效,以此减少外界对监测数据产生的干扰。加强实验室内管理,保证其各项指标吻合要求,避免出现交叉污染,以及防止环境因素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
3.水质监测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3.1.全程序空白控制
空白值是以试验用水替代样品,其他分析步骤与使用试液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所测的值。空白值实际大小及其波动对后续试验分析测定数据结果干扰较大,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精准性。实验室需控制操作条件,将试验分析方法空白数值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空白值测定方法,每批次做平行双样测定,分别处于特定时间周期内进行循环测定一个批次,保证最终测定批次处于4~6次,需确保空白数值相对偏差不超过20%。
3.2.精密度控制
精密度主要是指选用初期特定分析流程,受控条件下循环分析测定均一样品获取测定数值间一致性程度。水质分析过程中,一般需选用平行双样测定、明码密码样测定,进一步测定最终分析结果实际离散程度,可进一步减少随机误差。平行双样测定最终结果偏差,一般不应超过基准方法的2.83倍,保证监测及分析数据的精密度作为准确度的基础前提。
3.3.校准曲线控制
校准曲线作为呈现待测物质浓度与测量仪器响应值定量关系的曲线。应用校准曲线分析,即是测定样品自身实际信号数值,从校准曲线上找出与之含量或浓度相吻合的点,校准曲线自身精准性直接与后续分析数据结果精准性密切相关。水质分析过程中,校准曲线使用十分普遍,一般曲线内部包含浓度点超过5个,测定仪器响应数值扣除零点的响应值后绘制曲线。一般需依照回归方程计算曲线相关系数指标,选取方法的不同,对其相关系数要求不同。校准曲线自身斜率、截距与外界环境温度、存储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监测及分析过程中应以季度为周期重新绘制曲线,并不定期对曲线已知浓度进行检验,若其质量不达标需重新绘制。
3.4.准确度控制
准确度作为直观呈现系统偏差和随机误差的指标。水质分析过程中,可选取的对准确度合理化控制方式较多,如加标回收率测定、标准物质测定等,也可联合测定。加标回收主要是指在样品中加入适当量的标准物质,与样品进行同步测定,计算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可反映测定数值是否准确,若回收率满足相关要求,则判定其精准;反之则精准性难以保证。加标量一般为样品含量的0.5倍~2倍,但加标后的总浓度应不超过方法的上限浓度值,若水样中所测项目含量较低,偏差较大,不建议选取加标回收。
水质监测及分析过程中,部分项目的监测方法较多,可选取多种监测方法对同一样品测定,比较最终测量结果,可提高测定结果精准性。
3.5.质量控制图绘制
作为一种能够确保监测质量强有力的措施,质量控制图可以直观地描绘出数据波动的情况,这可以帮助人们在第一时间发现数据的异常波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纠正,最大限度避免分析质量失控。在对水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有关的要求,绘制出标准物质、平行样品等控制图,从而对分析的全过程展开质量控制,实现整个监测和分析的结果的可控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水质监测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监测人员需要主动排除干扰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质控措施,尽可能地将误差降低到最小,以确保监测和分析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梁泉,张鑫.水质监测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化工管理,2021,(29):102-103.
[2]陈祠荣.新时期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管理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6):51-52.
[3]徐刚,黄磊.水质监测中样品采集与保存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