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探析

胡纯

常州市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市,213200

摘要: 伴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行,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表现性评价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应运而生。要想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地理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在表现性评价活动中,除了重视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之外,也非常关注行为表现的结果,与核心素养的理念相适应。文章依据我国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表现性评价工作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并制定了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模式开发措施,旨在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培养;表现性评价
DOI:10.12721/ccn.2023.1570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活动中,对人才培养质量所提出的要求更加严格。面对该环境,在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全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出了规定,将人地协调观、整体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这4个方面跨入进来。更加重视学生地理问题处理活动中所体现的品格与重要能力,首次高度肯定了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作用。

一、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一)地理实践力

对于地理实践力而言,其构成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素养层面。在地理实践力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就是知识层面,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知识内容。关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检测方面,主要对阐述性与程序性知识内容作出检验。所谓的陈述性知识内容指的是,和地理实践活动存在联系的地理学科知识。程序性指的是。用于开展操作与实践活动的知识内容。通过这两类知识内容,可以将实践例证地理学科属性表现出来。关于这两类知识的评价活动方面,均能够利用纸笔测验的形式来完成。

在地理实践力中,其外显表现就是技能层面。在地理实践力的技能层面中,主要划分成一般技能与专业技能两种。实践活动中个体都应当具备的技能,被称之为一般技能,主要包括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与沟通能力。地理实践活动中独特的技能,则被称之为专业技能,主要指的是绘图能力、地理技术应用能力及地理制作能力。

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工作中,其最终的目标就是素养层面,通常由实践动机、实践品质和实践智能表现出来。对于各项任务实践活动而言,其进行的基础就是实践动机,可以内化自身的具体需要,全面保障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实践品质主要指的是一些优良品质,如:审美情趣、实践道德等。在实践素养中,最为高级的需要就是实践智能,主要包括情景实践力和实践创造力,可以表现出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置身于客观或模拟环境中,通过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对具体生活中的问题作出处理。在表现性评价中,对学习过程评价关注度非常高,主张运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与问题处理能力,开展评价工作。在传统的测试活动中,学生的文字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属于主要评价内容,表现性评价则以此为前提,将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加入进来,如: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对于表现性评价工作而言,评价目标、任务与规则和标准这些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取决于相关的目标,学生表现性评价活动的合理性会受到相关标准与规则的影响。通过表现性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相关行为,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二、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模式开发

(一)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

在开展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在进行有关工作之前,应当科学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确保所确定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立足于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视角,以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规定为依据,并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对表现性评价主题作出明确。表现性评价活动的开展主要为了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有关学习目标应当与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明确相关评价目标。

(二)强化表现性任务的科学性

在开展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评价活动的过程中,其重要的依据来源于表现性任务。在开展表现性任务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所确定的评价目标,选择有关的任务形式,确保所选用任务形式的有效性。广大教师需要对所讲解这些内容与实际生活间所存在的关联,作出系统确定,整理生活中的情景素材,确保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将生活中的问题变化成表现性任务,全面推动客观任务情景建设活动的开展。表现性评价工作的开展主要针对学生,教师应当系统掌握学生的学情,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确定有关的情境材料。在此基础上,认真收集并整理有关的材料内容,合理设计任务单。

(三)开发有关的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也被称之为评分准则。在进行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工作时,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都离不开评分规则,利用统一的评分规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在评分规则的类型中,主要指的是整体性量规与分析性量规两种。通过整体性量规,可以迅速完成学生的总体评价,明显提高了评价工作效率,在范围较广的总结性评价中比较适合运用。然而,其对优缺点的描述不够详细,反馈效果不够理想化。利用分析性量规,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的缺陷做出系统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指明科学的方向,有助于优良反馈机制的生成。但是该评价工作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不适合运用于规模较大的评价活动中。为了取得更加满意的评价效果,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以评价的目的与性质为依据,最适合的评分类型做出选用。

(四)评价和反馈

为了全面提升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表现性评价工作的高效性,在开展有关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评价信息的整理这一环节。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具体,在进行评价工作时,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建构优良的表现情景,指明学生的努力方向。在结束评价活动之后,教师应当迅速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优化措施。关于表现信息的整理方面,除了教师之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进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束语

面对新时期环境,我国正在全面开展教育改革工作,通过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技术与能力,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工作。在进行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当将表现性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力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运用工作,确保评价体系理论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健全,进而为高中生实践力的培养与评价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实现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盘飞.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29):136-137.

[2]明星.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3]胡韵涵.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表现性任务与评价量规一体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胡纯(1980.09-),男,汉族,江苏常州,常州市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