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具有的独特性在融合劳动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中地理教学目前来看并没有完全实现与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劳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非常少见。因此,本文以高中地理学科为立足点,对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进行了条件分析。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符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要求
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在普通高中生中树立劳动创造价值意识,学会积极为他人和社会服务[1];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数学、地理等学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效率观[2]。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符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要求,这也是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措施。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符合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实践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3],而实践是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劳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弘扬积极的劳动精神的重要方法。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学科优势
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关系密切
地理学与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所以地理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此外,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立德树人,而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两者的总体目标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关系密切。
高中地理教学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实践运用三部分。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自然地理蕴含的劳动教育知识有气候、水循环、地形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和地域分异等等。而人文地理蕴含的劳动教育知识更为丰富,如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工业空间分布的地理条件与因素;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正负效应等等。而地理实践运用则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是一致的。
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就我国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地区的高中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即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教育,上到学校下到学生、家长只“唯考试论”、“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在这种大环境下劳动教育逐渐被遗忘甚至舍弃。同样对于地理学科而言,为了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老师学生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有限的课时,几乎没有任何地理实践活动,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闭门造车的现象十分普遍,更不用说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
部分教师没有在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学仍以传授教科书知识为主,考试知识为辅,不会过多地拓展课外知识,更不用说将劳教知识融入地理教学。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将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本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劳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逐渐被遗忘甚至抛弃。
高中地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加强自身关于劳动教育的学习,积极参与学校、各个教育部门组织的劳动教育培训,用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在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能力;最后,要有意识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将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方式[4],将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所包含的每个知识点了如指掌,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遇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除了要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教授给学生以外,还要将劳动教育自然的融合到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劳动教育。
(三)建立健全“家—校—社会”劳动教育合作实施机制等措施
家庭应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父母要用言行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应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当中,多渠道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就地理而言,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良好的地理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课外实践也非常重要,如野外土壤、植被、水源的采集、工业园区的参观,甚至可以在学校中专门开辟出一处“耕读园”供学生进行相应的地理实践,而这些都与学校的主导作用分不开;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即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一定的保障,使得劳动教育可以在社会各个方面顺利开展。
五、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科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作为地理教师要有充分意识和能力将劳动教育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高中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6):25+10-781.
[4]袁年英.新时期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