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耕地被侵占的现象经常发生,不当使用土地资源会导致耕地浪费,导致土地资源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土地耕地资源的减少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土地资源的危机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各个国家都已经发布了耕种的政策,以保护耕地资源。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1986年我国土地整改正式开始。作为改善我国土地的重要手段,许多专家和国内学者已经对旱改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旱改水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对我国旱改水土地整治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旱改水”的意义
1.1 创新农地“旱改水”整治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已成为国家战略,但由于缺乏改善水质和纠正旱地偏差的工程技术,补充耕地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被忽视。松林种植用地规模大、肥力低、砾石含量高、荒地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耕地保护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模式和做法,引入旱改水概念,以促进农田整治业务。农用地与水校正工程技术研究有助于克服现有耕地质量不足,从而调节农村抗寒性,谋求提高耕地质量。以耕地整治和生态保护为目标,实现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目标。目前,土地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项目、排放灌溉项目、现场道路项目以及农业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工程。在实施排水灌溉项目时,可以对排放灌溉系统和建筑物进行更新和改造,以有效地改善项目区域的灌溉覆盖范围和排水条件。在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时,通过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的建设和转型,可以改善项目区域的道路,并改善农业生产和交通状况。
1.2 创新农地整治模式
现行对传统农田的规定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森林和村庄等规划建设,以及土地平整工程、排灌工程、道路工程、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工程等。这些传统修复工程强调耕地轻量化,但修复后土地质量和利用率低,严重影响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土地整治后的废弃面积很大。目前的耕地管理模式过于注重补充耕地。因此,目前耕地管理主要集中在耕地整治和荒地草原开发,增加了项目区耕地面积,同时也存在质量补偿明确、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减少伪装的基本农田的数量。
2. “旱改水”土地整治的主要措施
2.1加强前期基础工作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工程质量。因此,在设计开始时,应该关注水文资料的收集和详细测量项目地形图,在地形复杂的区域需要加密测量点。修筑护田坎工程、农桥和泵站等建筑时,应加强典型区域的地质调查,并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设计不同的水工建筑物。同时,尊重公众的意见,了解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了解当地的性质和社会经济条件,并努力确保工程设计合理可行。同时还需要重视公众参与和关注,公众参与可以塑造土地整理项目的集体选择,以便公众参与土地整治项目。
2.2做好水量的分析工作
在“旱改水”区域种植水稻,可能还有少量的谷物和蔬菜。需要分析水稻灌溉系统,主要包括水稻间断灌溉系统,主要采用浅水间断灌溉,有利于提高降水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同时,浅水可以为水稻根系呼吸提供条件,促进水稻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在保证水源的情况下,还要注意晒田的问题,可以防止低效的分蘖,并允许根系扩展到更深的层次。
2.3对水源的适宜性进行分析
如果项目灌区水源主要为水库、山泉或山塘水,则应采用自流灌溉方式,部分地区使用灌溉站、水陂和节制闸提水灌溉。如果项目位于丘陵地区,且处于山垅中,应以梯田为主,水库、山塘多,水源保障性高。山上植被茂盛,含水量高,山泉水常年流动,可以保证旱地农业用水灌溉。
2.4合理布置灌排工程
若项目区位于丘陵区,农田的排灌渠道基本为单灌单排,灌排方式是将渠道布置在较高的位置,而排水沟布置在较低的位置,实现自流灌溉。如果项目通过山区的池塘、水库或灌溉水进入渠道,然后分阶段进行分布式灌溉,则必须在特定的设计过程中进行渠道灌溉,灌溉需要根据具体需要和农田灌溉标准重新规划排水系统。 对于一些存在防冲要求的地段,可以对衬砌进行适当的选用。当农用沟、斗沟规模较小时,开挖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开挖沟的大小,以保持原生态。
2.5开展土壤改良
对于“旱改水”的农田,要注意改良土壤的有机质和PH值,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在“旱改水”过程中,在土壤扰动因素方面,寒冷地区可通过水旱循环清除土壤障碍,适当增加排水沟渠深度,做好排水沟培智。另外,在分析土壤pH值的过程中,宜施有机肥、石灰石或降低使用酸性肥料将土壤pH值提高到5.5以上。最后,在土壤污染的情况下,要保证耕作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指标能够满足一定的要求,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对轻度污染土壤进行改良。
2.6对经济条件分析
在“旱改水”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做好项目投资成本和改造后运行成本的经济分析。如果场地内部在该区域内相对平坦,则平整所需的工程措施较少,土方工程的开挖和回填更为经济。土壤施肥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进行绿肥培土工作。由此可见,“旱改水”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与一般土地维护的投资成本相近,并没有大的额外成本投入。另外,项目改造后的运营成本与目前耕地的运营成本相差不大,而且改造后运营成本增加,耕地成本占比不高,不影响村民的积极性。
2.7完善改造政策,推进新型模式
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对荒地进行区域划分,采取优惠扶持政策,将划分的区域分包到附近的村庄,并通过激励机制评估其辖区的转型效果。根据提高的土地管理等级,如果在改造过程中土地质量等级提高,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改造积极性。改造过程中土地质量退化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处罚,要追究该区域负责人的责任。在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中,可以创新开发新模式,既可以将旱地变成优质水田,又可以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开展种植计划。可以发展果蔬产业、生态旅游,通过土地改造和再利用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3. 我国旱改水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
我国的土地整治模型大多从特定区域的个案出发,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地理差异和实际生态经济条件,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模型体系。以我国旱改水土地整治为目标,开展以下研究:一是分析旱改水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结合不同土地类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需要深入了解旱改水工作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在由旱改水的土地整治工程中考虑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景观生态重建深化旱改水工作土地整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应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综合创新需要。三是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影响旱改水利用的因素,综合分析适宜土地类型特征,科学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完整、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合格评定体系和潜在系数评定模型。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情况和任务目标下,应加强旱改水概念的引用,同时更改传统的土地整治模式并遵循相关原则,改变土地管理和开发的概念,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农用地“旱改水”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某些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并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李肖肖,朱凤武,许桃元,姚新春,余漫,陈浮.苏南农田土壤性状和水稻长势对土地整治的短期响应[J].土壤学报,2019,56(3):571-581.
[2] 刘祥富.浅析农村土地流转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整治规划设计问题与对策[J].城市地理,2016(5X):71.
[3]潘正伟,韦万佳,冯豆. 创新推进旱改水项目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广西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垦造水田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J]. 南方国土资源,2021(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