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农村小学少先队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的探究

覃启云

广东省茂名信宜市丁堡镇高桥小学,525345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儿童心理断乳期和自我意识萌发的主要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品质和人格,就要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心理教育培训,以此满足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小学生要从小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从孩童时期开始培养责任意识,才能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少先队员; 小学生; 责任意识; 培养方案
DOI:10.12721/ccn.2021.15701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小学德育建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并且还承担着提升少先队员个人核心素养的重任。将体验式德育应用在少先队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教师找到最优的教学方案,高效开展体验式德育工作,实现小学德育建设的教学目标。

一、在核心素养下为少先队员实施素质培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对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不仅要考虑主题的内容、活动实施方式、活动地点等因素的教育意义,还要从农村小学少先队员的思想、学习状态、生活情况等方面发现问题,针对性地指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提高其思想品质,有效提高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自主性原则

要积极挖掘开展活动的深度和参与度,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要先学会针对自身进行管理,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有限,辅导员要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拿主意。要重视指导教育意义,重视学生自我的方法和感受,培养少先队员自主、合作、创新的水平。

(三)趣味性原则及实践性原则

实践活动要不断丰富和充实,保持生动活泼的状态,提高吸引能力和感染能力,让少先队员在欢乐、积极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稳定、健康地成长。引导少先队员接触社会、基础现代科技、接触大自然,在生活中开拓自身眼界提高知识,促进智力的开发陶冶情操,提高各方面能力感悟生活,磨炼意志。

二、核心素养下少先队员实施素质培育的措施

(一)对农村小学少先队活动进行有效整改

小学生是一个认知性较弱,心智不成熟,能力水平有限的群体。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时运用华丽的辞藻、专业性强的演讲、喋喋不休的长篇大论,对学生来讲便是天方夜谭,他们不会听,也听不懂。所以教师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时,要进行逐一排查,将一些不适合小学生们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剔除,多多举办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知识讲解与玩乐为一体的少先队活动。比如,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儿童节,教师可以举办相关的少先队活动,将全体同学划分小组,进行节目排演、班级布置,和购物采办,让同学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办一场属于自己的儿童节。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为每一个小同学,划分自己的专属范围,并设置小组长,组织安排相关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能贴合小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的标杆,并为之付诸行动。

(二)引导少先队员自主参加、踊跃体验

体验式德育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少先队员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少先队辅导员可以让少先队员做到以德育活动为中心,收集有关的材料,深化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用学生自身真实经历的事件来设计活动方案,并融入少先队活动创设的过程中,有效地做到思学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面对自身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也要在面对社会不良现象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类优秀品质融入活动中,让少先队员主导活动的进程,丰富自身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关注农村小学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员主要还是在学校接受德育,良好的校园气氛可以有效提高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德育效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健康、高效的校园环境,创设体验式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想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就必须将少先队主题活动与体验式德育有效融合,保障做到同步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要重视两点内容:一是需要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课堂教学或专项讲座等活动,让少先队员及教师可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明白其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提高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德育效果。二是要有效利用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优势,弥补现代校园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励少先队员自主加入活动当中,体验活动的内容,明确活动所具备的特点,做到共同成长、进步,让学生不仅是校内的良好学生,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少先队员。

(四)制定责任意识养成计划

小学生的上课日常就是听老师讲课和完成作业,他们并没有独立制定规划的能力,所以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规划,然后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加以参考,并且教师要逐条讲解自己规划的目的和实施方案,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参考老师的方案,制定自己的责任意识养成计划。比如帮助老人过马路、帮助父母打扫卫生、帮助爷爷浇花等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学生通过长时间的习惯养成,每当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会在潜意识的责任感驱使下去帮助他人。

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学生健全人格与道德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和分析也不够全面,因此在少先队的实践活动中,少先队员的一些行为可能会出现偏差和失误,辅导员要帮助少先队员调整他们不良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指导队员能够分析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和效绩因素,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许玲玲.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德育价值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32.

[2]潘琳.小学少先队活动的开展策略[J].亚太教育,2019(08):39.

[3]秦天华.浅谈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5):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