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对地理过程类试题的解题能力

亓丽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71100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过程知识是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中,试题多以问答式试题为主,试题较多,试题难度较大,得分较高。但是,由于教师对这类问题的关注不够,在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没有掌握好解法和解法的基础知识,导致了学生得分较少,如何有效地解决高中地理课程问题,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目前所面对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提高;高中地理;地理过程;解题能力
DOI:10.12721/ccn.2023.15702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地理过程是地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地理过程类试题常常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在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地理过程类知识的基础上,在地理学科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地理问题的解析与解答,能够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实践能力、综合思考能力等核心素养。

一、“地理过程”含义及有效教学意义

1.“地理过程”含义

“地理过程”是指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过程的考察,包含了地球运动过程、大气热过程,大气运动,气候变化,水循环,地貌演化,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等。对人文地理学过程的考察,主要涉及人口的再生产方式的转变、空间的迁移、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城市化过程、各产业活动的区位变化、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

2.“地理过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课程目标系统:知识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绪和价值目标。在新课改中,程序和方法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也是立体教学的重点内容。从“对学习成果的追求”到“对学习的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地理学知识系统,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科学认识,建立正确的情绪、价值观念。因此,在实施过程目标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地达到三维的课程目的。

二、高考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命题特点

地理过程类试题,充分反映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能力”与“素养”两个方面的特征,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想与实际地理学能力。地理过程类考题的材料,以生产实际情境、生活情境、地理学者实地调研和学习的个案情景为主,以地域为基础,细心地提出问题,融合基本的地理素养,使其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出发,正确灵活的调动和利用地理的相关知识,对其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演化的趋向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学生在解答地理过程类试题得分率低的原因

(一)学生对地理类试题练习太少,缺乏基本的解题的技巧

地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随着时代而发生的,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地理的事物和现象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其发展历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遇到这类问题时,由于平时练习较少,不熟悉高中地理的主程序,缺少对这类问题的基本答案和解题方法,在地理过程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上,不能及时发现对应的知识和问题的答案,用地理语言完整、清晰地表述出对应的地理过程,因而得分点数不多。

(二)地理过程类的考试内容较多,地理概念、原理、地理规则等方面掌握不扎实

一般情况下,地理过程类试题必须有明确的地区定位,通过对有关的地理原则和规则的学习,对有关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高中地理原理与法则涉及的领域较广,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法则更是难于理解和掌握,但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动机偏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水平低,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足,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由于老师对地理课程问题的解析,忽略了学情和指导,使一些同学产生了对这类问题的恐惧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忽略了实际情况,讲得太多太深,导致学生对地理过程类原理和规律掌握得不够透彻,同时,在后期对地理过程类题目的解析中,过分强调了对地理过程类题目的难度,导致了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在做题时没有获得基本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中生地理过程类试题的解题策略与方法

(一)加强教学,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中阶段的地理过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地理过程着重于对地理的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影响,地理过程类试题应着重考虑地理过程的先后顺序、地理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地理过程的主要联系,能够用地理语言全面而清晰地描述地理过程。地理过程类题目的解题思路通常是先确定地区的位置,再利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地理法则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定时的顺序用地理语言来表示。

(二)地理教育应注重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地理知识体系

为了改善解决地理课程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法则的认识,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广泛,逻辑、系统、时间、空间等方面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就需要运用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手段,使地理事件的具体情况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同时,要强化地图的绘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三)结合乡土地理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地理学的原理和法则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对地理相关原理、地理规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既能促进对地理课程的认识与应用,又能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对地理现象的描写,增强其语言的组织性和表现力,并能有效地提升解题的得分率。

(四)重视逆向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在地理过程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即把一件看似已经确定的事情或者看法反向地想一想。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运用顺向思维,但近些年来,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反向思考。第三章《水循环》一章是对黄河三角洲成因的解读,但在高考时,学生们要分析刚果河入海口为何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三角洲。我们应当从形成三角洲的成因入手,反向推导导致三角洲发展不利的因素。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尤其是在试题的设置上,要充分反映出逆的思维方式,强化对学生进行反向思考的培养,做到“从果执因”。

结语

高中地理是文理兼容性的一门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整合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地理课程的学习与运用,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和技能的累积,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法则等有一定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解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强化实践,巩固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高中地理过程试题的分数,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三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1)

[2]张文军.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J].地理教学,2014(14).

[3]李红勋,廖振兴.地理过程类问题常考点解读与突破[J].试题与研究,2014(9).

[4]李树珂.地理过程综合题的分析与描述[J].地理教学,2015(11):55-58+35.

[5]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J].地理教学,2020(16):58-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