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研究

任海玲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东胜校区,017000

摘要: 人地协调观其实是对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种综合、系统化的认识。其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核心素养,可以说,人地协调观是贯穿了整个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教授学生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人地协调观折射出了学生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渗透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3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追求。人类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环境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一种反思的意识,以正确看待大自然,树立起一种人地协调的科学性观念。人地协调观是人们认识、理解和解决人地关系的一种途径,它与“人”“地”的互动关系密切相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拥有更多学习内化的可能性。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新课改实施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高中地理课程方面,很多老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树立环境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但问题是,很多老师虽然对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和谐观,还未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是制约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因素。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整合经典案例,确定人地协调观教学机制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人地协调观,提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学生对教材诠释的道理体会并不深,而对熟悉的生活案例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好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案例阅读,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展开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应具备整合思维,运用各种信息途径进行信息搜集,甄别经典案例,提高教学适应性。在甄别经典案例时,教师应注重选取有意义的案例。例如在《人口迁移》的教学中,若老师以世界人口大迁移为例,大多数的同学是不会有感觉的。而学生们最熟知的案例则是现代身边人的迁移,如旅游、外出读书、外出工作、移居大都市等。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思考:当代的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趋势,这是为何?大都市是我国人口聚集的重要目的地,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便着手搜集有关案例,并进行相应的思考与诠释。一些学生觉得,大都市的发展速度很快,工作和居住的条件也很好,很容易就能够吸引人来到这里。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不但居住条件恶劣,而且还经常发生自然灾害,这些都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师指导学生搜集信息案例,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案例,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着重探讨人口迁移的成因,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关系的认识。人口往好的地区迁移,这是自然的选择,与环境、气候、工作、学习等因素有关,这些都是人地协调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进行设计,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发。

(二)创设适宜情境,启动人地协调观培养教程

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受到一定的刺激,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与创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处于知识的中心地带。媒体展示、案例展示、故事展示、问题投放、信息收集等,都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形象、具体的地理信息。尤其是有关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可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学习启发。在《城镇化》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然后提问:这些图片是我们很熟悉的,道路拥堵,噪音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压力大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并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出城镇化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许多关于人地协调的实际问题。例如:城镇化将会占用很多的土地,用水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工业污染严重等;还有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就业,住房等等。老师接着提问:“城镇化”的问题很多,怎样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要采取什么方法来维护和改进城市的环境?学生们开始自主思考、相互沟通,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老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他们所熟知的图片,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注意。通过对问题的设置,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使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进行剖析,并在方法研究上构建人地协调观。

(三)组织多样活动,提升人地协调观学习体验

学科活动具有多方面的组织方式,老师可以根据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开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冲击,使其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的探究来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认知。老师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视角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多点激发,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在实践体验中构建相应的认识基础。由于大部分的学生对农业生产并不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生活型的实践任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深入到生活中,并进行各种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例如在《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老师可以首先列举一个经典案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各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是大自然的选择。比如,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杭州有最醇香的龙井茶,在新疆有最好的棉花,诸如此类。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了关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老师可以利用此机会提出社会调查的活动: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农业种植作物种类,了解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社会环境等诸多限制条件展开分析。在完成了调查后,所有的学生都会做出响应。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大部分的调查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老师通过调查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直观的感知实践。虽然这些任务并不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选择,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它与市场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人地协调的关系。

结语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很多方面,构建人地协调观是其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多个视角出发,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体会到人地协调观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晶.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24).

[2]朱美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说题教学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8)

[3]宋方静.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PBL教学初探:以“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一课时)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

[4]周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2)

[5]钱芸.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J].天津教育,2020(13)

[6]刘沧田.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