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日趋丰富完善,劳动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涌现出服务型劳动、创新型劳动等新形态、新模式。地理学科涉及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及居住、文化创造等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艰辛奋斗与智慧创造,地理学科的进步、发展与提升更离不开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和积极进取、推陈出新的创新思维。因此,地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衷发明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文章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及举措分析。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改变了传统劳动教育脱离实践的现象
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地理课程相关的理论课程,缺乏学生动手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难以帮助高中生提升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因此,借助高中地理教学来实现劳动场景结合,即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来体验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劳动内容,并能在其中不断深化地理知识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以它特有的教学特点,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够以关怀的眼光看待劳动素养,关注劳动与生活,发展美好的品质。
(三)有利于践行地理立德树人的功能
劳动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感知意识,能够引发学生的乡土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地理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将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我国的文化根基——农村,更大程度地了解“乡土乡情”。不仅可以增强新一代年轻人对乡村地理知识的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理解劳动与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这些都有利于践行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二、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举措
(一)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地理劳动教育
现代社会的劳动教育模式已经从简单、枯燥的纯体能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科和劳动技能相结合的能力教育模式。现代劳动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促进了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学科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其主要表现为有意识和有效地选择、获取、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这是高中地理劳动教育主动适应“互联网+”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教学举措。例如,在高中地理学习“城市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将城市化的进程分析和信息化设备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优化学生的实践和考察过程,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地理劳动活动。举例:要调查梧州市的城市化进程时,单靠学生进行走访调查的数据是不够全面的。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作用,查询历年来的城市化数据,再利用图形建模的软件,进行城市化区域的相关建模。让学生的地理劳动活动更加有效和精确。在这个问题中,学生能够通过劳动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感受到地理教学中劳动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地理教学生活化的体现,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帮学生拓展了更多的劳动教育知识,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二)结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地理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参与为主体,以动手、动脑实践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包括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倡导学生突破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真实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因此,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将地理知识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提高地理学习有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习惯和品质,提升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增强智力和创造力等的劳动能力。校园内的观察、调查、观测等都属于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授“植被”一节时,教师可依据教材相关要求,让学生搜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等,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开展观察植被特征、土壤剖面及观测月相等地理实践活动。课堂内的教学用具制作、地理小实验、简单地图绘制等也属于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利用实验用具模拟流水对河流两岸的侵蚀,这样有助于其更好理解不同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产生的影响。总之,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触摸、用眼观察、亲身体会中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劳动素养。
(三)培养意识是第一动力——构建地理学科劳动情境
地理作为促进学科劳动价值和意义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和教师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发展,还注重学生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更深入地挖掘教学中的劳动价值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文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劳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意识和劳动价值观念。
三、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和智慧创新的劳动。地理学科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将劳动教育与地理课堂、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可以紧扣地理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具有地理特色的劳动教育途径,进而引导当代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沈琳燕.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校园"微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9):5.
[2]李树民.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土壤"教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