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各地围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及治理有效的总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农村基层民众文化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紧密联系着广大群众的生活、生产,拥有强大的推动力、感染力及凝聚力。所以,加大力度发展群众文化,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一、乡村振兴中群众文化发挥的作用体现
(一)推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激活乡村地区的相关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我国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有着众多的农村人口,诚然在城乡均衡化教育影响下,乡村地区群众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相较城市群众文化依旧较低,且缺乏基本技能与科学素养,法制观念不强,缺少从外界及时获取信息的途径。上述问题都给乡村地区的建设及发展形成了直接影响。在如今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发展核心要素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知识、技能、创新渐渐成为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实现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升级,需要提高农村群众的生产技能与文化素养,开阔农民的眼界与思想,培育出具备技能、知识的新型农民[1]。此外,发展群众文化能引导农业多元产业化、生产市场化,从产业与经济发展层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二)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决定乡村地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乡村振兴中的发展质量,而发展质量的基本保障之一便是生态宜居。而宜居型生态乡村的构建,需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层面,不断改善居住环境,然而乡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设施落后、文化水平较低,致使环境情况并不理想,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同时,部分农村基层民众健康卫生习惯不佳,这些都给生态乡村的建设形成了较大影响。乡村环境改善的主体是群众,因此,要立足主观层面,强化群众发展绿色的责任感。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可采用多种方式展开宣传,如横幅、标语、宣传栏等方式,或是通过一些民间艺人将环境保护理念引入群众文化,借助小品、曲艺等形式,在农闲时间或节假日展开巡演,为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同时,号召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主动维护环境,将群众文化的熏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乡村群众的环保意识,发挥群众的作用,做到人人皆为环保维护者。
(三)实现乡村地区高效治理。乡村振兴战略所强调的又一重点,便是乡村善治。发展群众文化,能使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及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群众唯有对相关文化及知识充分了解之后,才可使自身眼界得以开阔,进而对国家的政策法规与发展策略更加深入理解,从而能够采用合法的途径解决各种问题,使自身权益得到保障。基层文化管理部门要依托文化中心、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方式,把法律相关知识传递给群众,帮助乡村群众认识和运用法律,强化群众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并且,引导农村群众能积极参与讨论整治问题,从基层法治上进行群众文化综合素养的凸显,从而实现和谐乡村社会的构建。
(四)促进乡风文明。乡村建设的灵魂,即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在人,群众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才能使根本性问题得以解决,提高农民文明素养,能够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得到深入推进。发展群众文化能使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及科学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生产技能[2]。通过发挥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及文化中心的阵地作用,扩大辐射范围,能将科学信息、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方针及时地传递给群众,促使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国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乡村文化,这些文化需要传承、保护及挖掘。通过弘扬民俗礼仪、民间艺术及传统文明的道德教化作用,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同时,引导群众鞭笞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尚德向善。或是组织在节假日、农闲时开展文艺演出、灯会、花会、劳动技能比赛等,具有娱乐性的活动,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促进群众沟通交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使群众凝聚力得以增强。此外,还可通过开展“身边好人”“星级文明户”“新乡贤”等表彰、评选活动,对群众身边和睦邻里、家风优良、乐善主任、干事创业等典型事迹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榜样示范带动群众崇尚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促进乡村美丽和谐,营造出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优良家风。
二、乡村振兴中建设群众文化的主要对策
(一)认真贯彻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在进行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制定正确的方针与政策,目前阶段下,在我党的科学领导中,相关的方针与政策大量推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乡镇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基于此方针与政策背景,文化部门与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需要严格与认真贯彻相关的方针与政策,确保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能够在合理的角度下科学开展。在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中,文化部门与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需要以建设乡镇地区文化事业为主要的工作开展角度,将提高乡镇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作为自身工作开展的宗旨,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能在更全面的角度下进行。同时,在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建设趋向进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确保我党提出的文化建设目标能在各个区域合理开展,实现文化事业及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乡镇地区文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提高群众文化内涵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能有更科学的文化及思想内容的普及,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的学习与文化体系的构建[3]。并且,结合乡镇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基础而言,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更能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性,可确保在活动中,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提高其文化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充分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气息,确保群众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有归属感。
三、结束语
总之,要让群众文化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各级政府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体制机制政策方面做好切实保障,落实方面做细做实,真正以为人民为中心,尽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提高乡镇群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助推农村的“文化民生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平平,鲁成树,张明锋.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安徽省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5(2):117-123.
[2] 韦腾荣,骆忠霞.浅谈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群文天地(贵州),2019(3):19-21.
[3]罗哲,唐迩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构转型: 从“城市文化下乡”到“乡村文化振兴”[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