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服务语言现存的问题
(一)旅游服务语言使用不规范
很多旅游为了提高便捷服务,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采取全天24小时提供服务。旅游服务工作的强度较高,服务程序偏呆板,导致部分员工出现厌倦,工作积极性降低,服务用语不规范。部分员工出现自卑心理,认为客人处于强势地位,不敢上前与客户主动沟通。还有部分员工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打工者,每月的薪资无论自己做得多好也不会和其他员工有太大差别,因此丧失了主动服务的积极性,不在意自己的服务语言是否规范。
(二)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旅游的薪资较低,且服务工作较为繁琐,导致许多年轻人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意愿不强,专业对口高校人才流失较大,导致旅游服务人员的招聘门槛降低。大量学历较低年龄偏大,具备基本语言能力,身体健康的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进入到岗位,接受的教育较少,专业能力较差,造成了如今的旅游服务人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工作中缺乏激情和服务意识。旅游服务人员只是利用简单的词句和客人进行非常基础的交流,还有一些服务人员与客人接触时能不说话就不说话的情况。尤其是碰到外国顾客时,很多服务人员乃至主管领导的沟通出现问题,英语表达水平亟待提高,必然会使旅游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三)旅游服务语言缺少特色
目前,旅游服务人员上岗之前都会安排培训,一般由旅游主管阶层讲解,介绍平时使用到的服务语言,但在现实工作中的很多服务人员不带任何情感的表达,使得这些标准服务用语过于机械化,缺少特色。这样的服务在顾客眼里会觉得旅游在轻视他,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4.旅游服务语言的配合使用少旅游服务语言除了口头语言,还有肢体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三者在现实工作中的结合使用偏少。缺少肢体语言的口头语言表达很干瘪,失去了语言服务所具备的独有魅力。书面语言的表达同样不可忽视,适当的使用指示牌等标识,会让客人眼前一亮,引发客人的消费欲望。
二、乡村旅游服务语言的要求
(一)提升语言治理水平
旅游服务语言治理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民风自觉;既需要提高信息上传下达的速度和数量,又要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我们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和谐语言生态
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和乡村重组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乡村将成为双言、双语甚至多言多语社区。要注意构建以普通话为主、以其他语言/方言为辅的和谐语言生态,科学规划不同语言在不同场域的功能,确保乡村治理和各类人群生产生活所需信息得以顺畅有效传递,助力乡村稳定健康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语言文明。语言文字的规范文明使用是传递权威正确、健康积极信息的前提,是促进乡村治理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二)语言景观规划
旅游服务语言景观是政府宣导和民间发声的主要信息载体。近年来旅游服务语言景观逐渐增多,但“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仍较为常见”,以致信息传递不到位或传递了错误的、不良的信息。旅游服务语言景观要策划兼具宣传教育和审美功能的主题主旨,设计兼具实用和美学价值的颜色材质等,并在特定空间适量置放,与地方文化风貌、淳朴安静的村容村貌相适应。
(三)推进乡村智慧治理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互联网+”的乡村治理体系中,村民个人或家庭既是治理对象,又是治理主体;既可以使用智能型终端及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及时接收各种治理信息,又通过为相关部门及时获取民众对治理的实际需求与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对其治理措施发生影响。这“对村民的新技术使用能力及相应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语言服务类培训必须迅速跟上,并提供语言教育服务、语言文化服务、语言经济服务等”。
(四)语言翻译服务
这里主要指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分别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外语之间的互译,便于在解说、宣传、贸易等情境中及时正确有效传递信息,促进官民间、地区间、民族间、国内外的交流,讲好乡村振兴经验,讲好中国故事。语言创意服务。这里主要指通过口号、广告设计等向外界精准巧妙传递乡村各类项目、品牌的信息,达到乡村宣传营销的目的,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特产销售、招引人才等。乡村振兴中的语言治理和语言服务工作应同步推进,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相结合,提升乡村纵向和横向信息传递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助力实现乡村善治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组织振兴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
三、旅游服务语言振兴计划的实施路径
(一)校内外结合
学校选拔旅游服务语言种师资研究生到对象国或其他国家高水平大学攻读相应学位,2021年选拔范围有条件地扩展到其他高校对应语种的应届毕业生或外交外事相关背景的在职人员;鼓励相近语种教师转语种学习,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对象国进行旅游服务语言种(特别是新设语种)学习。
(二)海内外结合
旅游服务语言教师培养重点关注国内师资建设,同时需要放眼海外。学校对旅游服务语言教师实行人才聘用特区计划,旨在引进旅游服务语言外籍教师支持旅游服务语言学科发展,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通过对象国语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以语言研究的全球推展,推动国别区域研究的全球拓展。
(三)线上线下结合
旅游服务语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人才。互联网时代,旅游服务语言教师要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广泛适用的时机,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和研讨,利用信息技术打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畅通交流。
(四)专兼职结合
旅游服务语言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专兼职结合,采用讲席教授、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方式吸引人才。学校通过兼职方式,将其他高校旅游服务语言教师、外交外事等实务部门的旅游服务语言人才、旅游服务语言对象国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聘任为旅游服务语言教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解决旅游服务语言教师自主培养周期长、高质量人才少等问题。
(五)职前职后结合
学校重视加强学校现有旅游服务语言师资队伍发展,支持鼓励旅游服务语言教师参加校内外专业方向的研修和培训,鼓励非通语青年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学校探索建立旅游类学校旅游服务语言教师共同体,联合国内外一流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旅游服务语言教师专业发展联合提升计划,通过项目合作促进旅游服务语言教师专业教学和科研能力持续提升。
服务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旅游服务语言振兴计划是一项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工程,是一项动态发展的长期工作。振兴旅游服务语言、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秋芳.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战略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1):12-16.
[2]文天伟.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再解读——兼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70年的建设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57-67.
[3]张洪琦.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的我国服务语言教育:问题与对策[J].外语界,2020,(2):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