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为了提升苕溪南街沿线的景观面貌,进一步提升区域景观环境品质;带动区块的协 同发展,凸显城市风貌特色,完善沿线区域休闲游憩配套设施;满足周边居民、景观休闲、健身游憩等多元化的景观需求,形成连续、统一的城市滨水道路景观界面空间,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展开对苕溪南街展开提升改造设计研究。
2.项目概况
工程项目位于临安市锦城街道内,道路位于苕溪景观带南侧以及城市发展轴两侧。
图1 总平面图
项目范围为临天路—锦天路区段的道路工程及苕溪南岸滨河公园。设计道路长约2.06km;项目研究总宽度约40-130m,其中道路范围宽为28-31m(锦天路-滨江公寓段宽31m,滨江公寓段宽28m,滨江公寓-临天路段宽31m)城市次干路等级,2块板断面形式,双向4车道标准,设计速度40Km/h;道路沿线与锦天路、万马路十字平交;与临天路近期五路平交,远期为道路下穿;与横潭路、广电路、锦江路T字平交;其余支路“右进右出”平交;道路下布设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以及预留燃气、通信、电力等配套管线管位。该项目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管线工程、交通工程、路灯工程、景观工程、堤岸工程相关内容及投资估算等,本文这里主要以景观工程为基础,探讨一下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和绿化的相关内容。
3.工程景观设计目标与思路
3.1设计目标
在改造定位“城市会客厅——活力旅游目的地;滨湖新天地——休闲娱乐汇聚地;运动健康圈——市民健康生活圈;人文记忆廊—— 乡愁文脉标杆地”的基础上,项目的景观设计目标,主要是:创造连续的滨水绿道和特色商业景观,营造形态丰富的线性休闲景观,打造别具韵味的城市会客厅,流线型的滨水新天地。提高城市品质和市民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同时将该区域与城市发展方向联系起来,打造城市对外展示的门窗,运用设计主题中蕴含的交流合作思想与充实的文化底蕴,来树立城市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成为临安撤市建区后促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启动区块,是城市区域新发展的引擎。
3.2总体设计构思
滨水景观以“慢行绿道”为设计主线,用连续的步行和骑行网络将所有的开放空间和功能场所串联起来,并将地段与其周边的路网无缝的连接起来,以提供使用者不 同时间对不同休闲功能的多种需求,将“吴越文化“和”钱王文化“融入细部的景观 设计中,以“起伏·连接”创造一个多层整合景观基础设施系统。 商业街景观以“慢生活文化体验街区“为愿景,吸引游客的同时,提供最舒适的 步行体验从色彩、灯光、绿植、细节等多个方面体现出人性化设计。
图2 项目效果图
3.3总体景观结构
主要是:一街、一廊、两片区、六节点。
详细来说:(1)一街:慢生活文化体验街区;(2)一廊:打造以“绿色盈城,秀美融城,运动休闲”为愿景的滨水绿廊;(3)两片区:休闲活力区、文化展示区.苕溪南街综合改造工程(临天路-锦天路)景观功能分区:滨水漫道观光区、林荫生态游憩区、滨水商业休闲区、亲子互动 游乐区、文化休闲展示区。(4)六节点:“陌上花开,缓缓行矣”、“凭栏望月,渔舟唱晚”、“长桥卧波,无边光 景”、“儿童追蝶,花间嬉戏”、“秋山明净,明月照松”“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图3 总体景观结构图
3.4设计重点
主要是:(1)道路线位优化;(2)道路横断面确定;(3)设计道路-临天路、衣锦街五岔路口交通组织优化;(4)塑造水域空间和商业景观的开放性;(5)增强水域景观的可达性与亲水性;(6)增加商业景观的人性化设计;(7)衔接场地景观与周边用地性质;(8)重新打破,整合原有硬质驳岸;(9)融合场地景观与区域未来的重建以及与现有城市结构。
3.5设计策略
主要有:(1)根据道路功能定位及交通量分析确定道路断面;(2)减少相交道路数量,优化路口交通组织秩序;(3)充分解读上位规划与基地现状,协调周边用地;(4)根据现状绿地宽度,合理规划景观格局与空间;(5)对现有驳岸进行软化处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驳岸形式进行优化;(6)长远考虑,远期出发,立足现状,结合周边远期用地规划,结合现状条件进 行景观设计;(7)将商业景观与滨水景观融合设计;(8)将市政道路与景观融合设计,道路中间不设置绿化带,将绿带和商业铺装结 合,保证道路通透、开敞性的同时,满足景观的美观性、生态性、人行的安 全性
4.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难点
根据项目实际,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主要是:(1)沿线车行道路与滨水慢行绿道之间的交通与游览问题。改变苕溪南街原有线位及断面形式,对临天路、衣锦街五岔路口交通组织优化。城市次干路等级,2块板断面形式,双向4车道标准,沿线开口进行右进、左出控制。通过景观道路组织实现市政道路与公园绿道的无缝衔接。(2)水环境生态治理 采用分层生态驳岸及台阶等形式设计解决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景观和谐过渡等难题。在硬质驳岸前增加紫荆、碧桃、水杉等进行软化处理,满足防洪要求和亲水性的需求。(3)儿童游乐、居民休闲及商业用地有机融合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苕溪两岸滨水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创造一个满足苕溪两岸周边居民需求的环境。滨水空间本着开放性原则,形成良好的视觉通廊,吸引居民参与体会自 然,满足日常游憩休闲活动以及融入良好的商业氛围。(4)绿道环通以“慢行绿道”为设计主线,沿线采用侧石和坐凳一体的设计形式,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用连续的步行和骑行网络将所有的开放空间和功能场所串联起来,以提供使用者不同时间对不同休闲功能的多种需求,以“起伏·连接”创造一个多层整合景观基础设施系统。(5)提高绿化覆盖率滨河公园绿化覆盖率约达 60%,注重生态性,充分利用地域及场地性质,保留场地现有高大乔木。最终实现市政道路与苕溪南街滨水公园完美融合,临安城西片区功能有机更新
5.项目中几个技术创新要点的应用与表达
5.1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 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该项目中,滨水公园海绵城市技术运用,优先利用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维持和保护自然水文功能。
图4 雨水花园实景
把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
海绵城市铺装材料透水铺装分类: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 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
图5 透水砖铺装路实景 图6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路实景
5.2智慧化设计
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 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苕溪南街道路斑马线采用多元智能斑马线,通过人、车、路的和谐、密切配合,缓解交通阻塞,提高道路通过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多元智能斑马线的解决方案主要是:(1)非灯控区域智能人行道系统(城区版)全面监控正在通过或即将通过斑马线行人,以激活预警系统。(2)系统启动后,朝向司机端的警示设备:道钉灯珠与发光标志牌开始闪烁,预警司机端前方有行人正在过路或即将过路,请减速让行;同时,朝向行人端的道钉灯板开始闪烁,语音警报响起,警示行人端您正在或即将通过斑马线,请小心通行。双端同时预警,保障司行安全。应用于城市非灯控区域斑马线路段,尤其是在该项目中的应用,是一个建设亮点。
5.3多专业融合设计
本项目为综合性项目,涉及专业包括市政道路、综合管网、给排水、建筑、园林景观、景观亮化等。设计贯穿多专业融合,相互协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多专业融合设计的景观,是一类特殊的公共景观类型,一般具有占地面积大,建筑、广场、道路交通占地比率高,绿地率低等特点.需求功能决定了这种景观多是专业高度融合的统一体。
6.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上述案例项目景观设计工作的总结,描述了改造滨河街道工程中的细节,如道路铺装、围栏系统、植物、雨水花园、绿化、景观给排水、景观照明等内容,探讨了景观专业与建筑专业、市政专业的交叉融合,也探讨了海绵城市理论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最终促成了项目的建设完成,并提升了城市、市民、游客的城市街道风景园林体验。
以上项目的建设完成,不仅体现它的城市基建、路网改造的功能性,同时,项目建成后改善了市民交通出行条件,美化了城市环境、沿河景观,缓解了现状的拥堵,减少了尾气污染,提升了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2]《园林绿化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2001)
[3]《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T67-2015)
[4]郎立强,洪菲,王林林。多专业融合型会展景观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2020,(9).105-117
[5]卢渊,梁晓雨。人性化理念下风景园林景观构建分析[J],大众文艺,2020,(2).115-116.
[6]朱玉芳。试论如何有效提升风景园林施工技术[J],现代园艺,2019,(24).187-188.
作者简介:李小玲(1986-),女,籍贯(浙江苍南人),现任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师,本科,学士,工程师职称,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