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土保持工作

李彪

六安市水利局,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地位十分突出,这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是目前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一类环境问题,只有实现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发现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既存在内容上的重合,又相互依存,因此需要正确寻求二者的共通点,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实现双方共赢目标。基于此,下文首先分析二者的联系,之后探究水土保持工作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指导作用,最后提出几点工作建议,旨在强化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念;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DOI:10.12721/ccn.2023.15706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生态文明理念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主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时,既要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又要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保障生态稳定为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目前来看,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是现阶段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水土流失现象引发了一些列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不仅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还会威胁生态稳定,带来极为严重的资源流失问题。因此,需要强化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关注度。

1.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必然联系

1.1工作内容存在部分重合

自改革开发以后,经济建设速度加快,期间很少关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致使其矛盾问题逐渐激化,形成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问题。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69.27万km2,占现有国土面积的28.15%,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1.81km2,减幅为0.67%。可见,水土流失问题仍旧是威胁我国生态稳定的关键性问题。水土流失的危害表现为,会影响交通安全和城镇发展,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甚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基于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便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这与水土保持的工作内容相符。

1.2二者相互依存

环境问题的恶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各国在发展经济时对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尤其是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各国环境治理的要点。我国已经将环保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无论是进行资源开发还是在进行工程建设中,均需要落实环保理念。只有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从根源上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则是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当前已经明确了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性,要求在生态建设中积极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可见,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2.生态文明理念下水土保持的主要工作任务

2.1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为能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督促水土保持工作的准确落实,以提升其水土保持功能。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荒山造林增强土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先做好水源保护范围的划分工作,结合水源的源头分布特点,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达成维护水质的目标。如可以采取对河道周边草植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增强植被覆盖率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荒山造林措施,增强森林覆盖率等方式达成保持水土的目标;第二,加强对污染侵蚀问题的治理工作。主要指的是对小流域河流的清洁处理,同时针对侵蚀沟进行重点治理,通过修复其生态修复功能来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在一些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进行封育治理,以提升其水土保持功能。

2.2恢复水土保持功能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又一工作重点为,借助水利工程对水土保持功能进行有效修复。主要方法为,紧密联系生态保护部门以及工程建设部门,根据河岸沿线的水土流失现状制定合理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方案,集合多个部门之力,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并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修复,使其尽快恢复生态修复功能。尤其是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尽可能少的破坏地表植被,减少针对地表的扰动影响,尽可能维持水土保持功能可靠。

3.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效果的几点建议

3.1积极开展地表植被修复工作

地表植被遭受大面积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前期的经济建设活动中很少关注对地表植被的保护工作,往往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会造成大面积地表植被损失的问题,致使大量地表土裸露在外,受到强降雨影响的情况下,则由于地表径流带走大量土体,且地表没有植被覆盖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土壤的涵水能力。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需要将地表植被的修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主要方法为,针对大面积地表裸露的区域开展植草工作,根据各个区域地表植被修复要求的不同,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地表植被修复方案,同时考虑到各类植被的生长特点不同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可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选择种植草种,以提升地表植被的修复效果。

3.2积极治理水土流失重灾区

我国各地的生态条件、经济建设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所面临的水土流失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征。针对此类问题,要想提升生态建设效果,达成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则需优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治理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打造新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格局。在此阶段的工作重点为,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积极治理,从而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成效。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根据各地的水土流失现状和表现形式做好具体工作任务的划分,增强治理方案的针对性,旨在进一步增强各地的水土保持功能;第二,对于一些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已经引发沙漠化问题的地区需加大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进程,采取集中治理措施加速生态建设,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功能,提高自身的生态恢复水平,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长效发展。

3.3积极开展对水土保持的日常监管工作

针对水土保持进行日常监管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水土保持现状,并结合自然发展规律及时洞察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问题与隐患,并主动制定防治方案,通过有效的防治手段改善水土保持现状,将一些水土流失问题消除于萌芽中,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项目建设质量标准,此类标准的推行有效规范了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行为,提升了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质量,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起到了较好的约束作用。鉴于此,为能提高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落实效果,也可积极完善水土保持的监管制度,为相关人员的监管行为进行有效指导,使其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作用。

 结语: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社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开展工作时,也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理念,在其正确引导下,积极落实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和地表植被修复工作,从根源上提升水土保持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艾开开.陕甘宁边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考古,2022(04):162-170.

[2]何栋,张弘,赵小荣,张文.西和县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与做法[J].中国水土保持,2021(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