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要点探讨

徐学东

南京市水土保持管理中心,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 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是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基础工作,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简单叙述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基本要求,明确评估原则,并从区域规划、区域水土保持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等维度,详细分析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要点,旨在为更多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思考方向,助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领域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 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要点
DOI:10.12721/ccn.2023.15706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抓手,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均对此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实践与探索。可是,在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即使同一地区,不同的区域,编制的评估报告也存在着例如格式、内容不统一的问题,许多报告并没有从整个水土保持区域视角分析问题,导致部分内容不具备更强的应用价值,有必要对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要点进行系统性研究。

1.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基本要求

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评估范围。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一些地区对可以开展评估的区域进行了扩展。如江苏省常州市规定,在省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自贸联创区和由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园区,以及经各级政府批准并委托管理机构代为管理且有控制性详规的特定区域,均可推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第二、评估时间。已有相应的控制性详规,且没有进行“五通一平”的区域,可以进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一些地区对此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宽,允许已有少量开工建设量的区域,可以补编区域评估;第三、审批方式。在开发区内完成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的区域,可以实行承诺制的管理模式。

2.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原则

2.1科学利用开发区范围内的资源

在进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时,需要科学利用开发区范围内的资源,严格控制工程扰动地表,不允许在开发区以外的区域增加临时占地。可集中建设施工生产生活区,减少重复扰动、重复投资。可根据开发区地形地势,采用竖向设计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布局,降低土石方挖填作业,以达到最大限度保护开发区地貌与植被。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详细调查开发区的表土资源,合理规划表土堆土场地,充分保护表土资源。要设置公共临时堆土场,实现土石方挖填的动态平衡,减少土石方外弃问题。要依据整个区域的自然禀赋设计开发区水土保持措施,倡导实施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回用等对开发区原有水土资源状况较低影响的开发措施。

2.2明确开发区整体与入驻企业个体的防治责任

开发区管理部门既是区域水土保持管理者,又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实施主体,需要负责开发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防治规划,组织编制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方案并取得相关行政部门的批复、组织开展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在开发区“五通一平”工作实施阶段,管理部门的重心应放在公共基础设施设置区域。同时对后续入驻开发区的所有企业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企业需要承担已建区、在建区的水土流失防治主要责任,对于未建区,则由开发区管理部门负责承担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3.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要点

3.1区域规划概况

第一、规划区概况。开发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是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文件资料。应进行充分分析、调研、沟通、论证,确认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应的空间、用地、竖向布局,在此基础上,做好区域内表土资源与土石方情况调查、勘察、汇总分析。对于用地布局,需要根据开发区的详细规划,对工业、商业服务业设施、物流仓储等用地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将各种用地信息和入驻企业进行匹配,记录入驻企业的行业类别等信息。如果是交通设施用地,需要确认例如道路等级、控制标高等规划信息;如果是水域用地,需要整理涉及开发区管辖区域的相关水系专项规划报告,确认水系的防洪水位及标准。如果是规划管网,则要做好管网布置位置、管网与开发区周边水系连接情况。对于表土资源调查,需要先确认开发区管辖区域的表土资源的分布情况,明确表土资源、厚度与可剥离程度,用图表形式记录表土资源相关内容。对可剥离的表土资源区域,则要确认具体的剥离厚度,以及相应的堆存场地与防护措施。对于土石方情况调查,则要分析开发区管理部门实施公建项目与“五通一平”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量。如果开发区存在周边建筑工程拆迁事宜,也需要将建筑工程的拆除土石方并入纳土石方规划中,并要求确认土石方综合利用大体方向。如果是在前期建设回填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土方,可以在开发区内的未建区设置相应的堆存场地。入驻企业需要土方建设,也可以从堆存场地调配土方资源;第二、开发建设情况。对整个开发区做全面调查,确认已建区、在建区、未建区的具体位置与区域面积,准确绘制各个区域的分布图,可以通过航拍技术,将遥感影像作为分布图的底图进行使用。对于开发区水土保持情况,需要覆盖已建成项目、在建中项目的具体名称,项目相关法人与开完工时间、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信息,明确具体的水土流失问题,并记录对问题、项目整改的相关要求。

3.2区域水土保持评价

在开发区详细规划与当前建设情况基础上,从保护自然地貌、表土资源等维度出发,合理评价各个功能区域与公共设施是否拥有合理布局设计。以规划技术指标、竖向设计等维度,分析是否有助于减少地表扰动,降低土石方挖填规模,是否有利于防洪排导与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如果竖向设计存在不合理内容,应该提出具体的优化设计要求,便于后续完善。区域评价的重心应放置在开发区已规划的水土保持情况、现存问题、完善工作等方面。其中,由开发区管理部门负责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水土保持效果的相关措施,则要系统性分析这类水土保持措施需要的实际工程量与投资总金额。

3.3水土保持措施

第一、在对开发区入驻企业与管理部门做系统性调查后,需要根据责任主体特点、管辖范围,明确具体的防治责任范围;第二、防治目标。在设置防治目标时,需要先确定开发区全局控制目标,再对开发区内的水土流失做科学防控。例如非硬化地面率、入河泥沙率、土石方综合利用率等内容,都可以根据开发区实际情况,纳入防治目标中。开发区入驻企业按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18),确定项目应达到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同时,开发区管理部门也可科学分析各个功能区域的实际定位,根据在功能区域上的建设工程类别,提供相应的指标修正引导性意见,协助入驻企业完成高质量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第三、防治任务。要从降低工程扰动、控制水土流失、保护表土资源、利用雨洪资源等方面,为开发区的已建区、在建区、未建区提供符合区域特点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第四、水土保持措施设置。根据开发区的道路、管网作为基础骨架内容,如果区域内存在河流水系,也要纳入骨架设置中。将各个功能区域作为基础单元,把正在进行“五通一平”作业的区域,以及在建区、未建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具体水土保持措施方面,可以在常规排水、降雨蓄渗的基础上,增加例如生态防护、景观绿化等内容。报告中应提供区域内涉及的各类典型措施布设案例,方便入驻企业应用。

结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内容,用明确的数据提升评估精度;用符合区域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方便后续开展更完善的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用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希望更多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水土保持区域类型、引入企业生产类型等方面入手,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编制既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又符合水土保持防治要求的区域评估报告,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耀华.开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21(11):20-22.

[2]何兴龙,张瑞芳.浅谈园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1(04):28-30.

[3]张琳,张苗.浅谈山东省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的编制[J].水利技术监督,2021(05):1-2.

[4]徐学东,朱燕飞,张颖泉,等.开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撰写初探[J].农村实用技术,2021(0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