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状况及思考

夏瑜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猛,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年攀升,电子商务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生毕业之后却很少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笔者将结合自身从事电子商务教学与实践的经历,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就业
DOI:10.12721/ccn.2022.15718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猛。据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0)》,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21万亿元,电子商务从业人数达6015.33万人。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中发展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覆盖范围最广、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国电子商务正在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按理来说,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本应是供不应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生毕业之后并不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行业的高速发展与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地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因地方经济发展受限,地方产业更加侧重工业等特点,在对口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更为明显。笔者将结合自身从事电子商务教学与实践的经历,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单就就业率的来看,与其他专业相差不大,但其专业对口就业率却远远低于其他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岗位与电子商务专业结合度较低,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高。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是会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选择产生怀疑,对于所学的课程产生“没有用处”的想法,对自己的未来陷入迷茫;二是对学校来说,在教学上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管理难度。

2.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是当前全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普遍现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或是本身对电子商务岗位的理解有偏差,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就是教如何开网店的,或是被电子商务头部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的光环所吸引,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行业。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进入这个行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薪资待遇并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高,工作内容也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有趣。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选择逃避,当工作得不顺心得时候,就会选择跳槽,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率较低。

二、导致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原因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一个由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学、营销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所涵盖的知识面较广。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专业目标定位时不是从企业需求出发,缺乏就业导向思维,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

2.对学生缺乏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

因为专业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侧重,会计、管理、营销等经营管理类课程与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平面设计等信息技术类课程所占比重相当,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万能型”的复合人才。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同时兼顾多个学科的学习会导致学生的精力过于分散,对于每一个学科都是浅尝辄止,只能做到一知半解,而不能潜下心来修炼自己的核心岗位能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毕业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好像什么都会一点,但好像什么都做不好,就业方向模糊,只好去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下。

3.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高职院校教师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复合的知识结构。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缺乏电子商务专业领域的人才。资历深的教师之前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及经济学等专业的教学工作,知识面比较单一,而知识面相对综合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又不够丰富。

二是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大都没有电子商务行业的从业经验,有的是离开学校之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本身就停留在理论和案例的层面。导致学校虽然开设了实践课程,但对于学生的指导主要以经营模拟软件为主,无法传授学生真正的实践经验。

4.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

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变化迅速,知识更新换代很快的行业,其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而国内出版的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虽多,但教材内容却往往滞后,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1.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明确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定位

专业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把人才培养和电子商务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吴清烈通过对电子商务内涵和认识等方面的分析,根据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的不同需求,把在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中与电子商务对应的职业岗位分为三类:电子商务应用操作类岗位、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类岗位和电子商务专业管理类岗位。电子商务应用操作类岗位是电子商务应用一线岗位,是指直接在线处理电子商务相关业务的岗位,如网上交易员或网上业务员,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和熟悉网上操作;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类岗位是指企业中专门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专门化服务的岗位,包括专业服务类和技术服务类,这一类岗位对于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的技术或职业技能素养有一定的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管理类岗位是指企业中专门为管理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提供专门化管理的岗位,如具体业务的电子商务营销管理和网点运营管理等。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时候可以依托不同的电子商务岗位类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注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基础硬实力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电子商务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

2. 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对创新型、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学校可以与优秀的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采取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第三年到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学生置于真正的电子商务领域的环境中,以做促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外部环境推动学生学习和思考,了解自身的优势及不足。同时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就业导师,可以对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企业领导或上级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对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并进行考核。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了学校教学在实践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迅速实现角色转变,适应工作节奏和要求。

3.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

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定期进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了解电子商务领域的热点问题,了解企业的架构及运营模式,了解企业的究竟在做些什么事情,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于此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不断学习,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和电子商务新的运营模式,使自己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电商领域“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清烈.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误区与专业发展思路[J].中国大学教育,2015(2);37-41.

[2]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0)[R].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1-3.

[3]殷彬,陶安.电子商务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基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J].背景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71-77

[3]马红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7.(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