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学生进行田径训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实施与传播。但在现实生活中,课余田径训练却面临着一些问题。虽然当前一些学校都开设了课余田径训练,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方面对于田径训练不重视;体育教师能力欠缺,无法给予足够专业的指导;学校田径训练的设施不完善;给予学生训练的时间缺乏等都是田径训练路上的绊脚石。
一、小学体育田径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开展田径体育训练,可以传承传统的体育精神,帮助小学生认识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首先,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田径属于人类生活当中经常会运用到的一项基本运动,在人类身体发育以及健康发展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增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田径运动深受人们关注与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田径运动能够有效锻炼人们的意志以及心理。目前,小学生的生活条件较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较少,更没有面对过激烈的竞争,磨炼意志的机会非常少。田径训练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在田径训练当中学生主动地去接受挑战和完成挑战,通过挑战来突破自我,意志品质得到提升,心灵与境界得到升华。
二、我国小学田径训练现状
(一)训练安排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小学田径训练安排不科学、不系统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接近考试的时间段,体育课经常被主科占据,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就很低,更何况是额外的田径训练活动了。这导致学校对田径训练教学任意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学生缺乏科学系统的田径训练,不仅是田径水平得不到提升,更无法实现强身健体的功能,这极大限制了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拔,影响我国田径水平的提升。
(二)学生缺少田径训练兴趣
小学阶段,小学生活泼好动,其对各种活动的参与兴趣较高,但是由于田径训练过程比较枯燥,致使许多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不高。另外,有的小学生刚开始训练时较为积极,但是由于田径训练的时间较长、并且需要不断重复同一个教学训练项目,因此,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失去起初的热情和积极性。体育课上开展田径训练,使得小学生没有时间自由活动,从而使其田径训练兴趣逐渐降低。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田径训练的开展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田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兴趣之后才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因此提升学生的运动热情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教师应采用恰当的课前导入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前导入环节同样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通过阅读课件、观看影像资料的方式进行兴趣导入。例如在进行百米短跑实训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跑步比赛的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学生能够在较高水平的短跑录像中了解到起跑、加速跑等具体的做法,引起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好奇心。
(二)具备专业素质,引导正确体育训练观念
学生通过体育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尤其是田径训练,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耐力和爆发力,也考验学生的意志力。田径训练对于学生的这些方面有很好的训练效果,同时学生通过田径训练对体育运动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慢慢地形成终身运动的观念,能够健康生活。所以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应该对体育训练加强重视。但现实中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只需要把文化课成绩提高起来,关注文化课就可以了,而不用进行相关的体育训练,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很多学生,所以在新课改下体育教学的开展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要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与学生和家长要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训练的积极作用。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交流会,帮助老师家长进行沟通互动。
(三)课中启用体育游戏,提升学生训练品质
田径训练是比较枯燥的,教师需要适时引入游戏进行有效调节。小学生对有趣味性的游戏有特殊情结,自然能够顺利接纳。如训练投掷垒球的训练时,需要对学生爆发力和臂力进行重点训练。当出现运动懈怠时,教师设计了“抬轿跑”的游戏:成立9人小组,前三个人合作,两个人搭轿,一个人乘坐,听到信号后,同时起跑,绕过标志后原路返回,然后第二组跟上,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这个游戏操作极为简单,因为有趣味性和对抗性,深受学生的青睐。当比赛开始后,整个场面都火爆起来。抬轿跑对学生臂力要求很高,其训练效果也会更好。让学生在玩乐之中形成训练任务,这当然是最为理想的设计。游戏助学是田径训练的重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是最为关键的,只要学生能够快速接纳,便可以形成训练动力。
(四)加强重视的程度,完善加强基础设施
在体育训练的客观保障上,除了学校需引起重视,进行引导和协调时间外,体育田径训练中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非常重要。在现实中,一些学校的体育器械由于年代久远和疏于管理导致严重损坏,满足不了日常的体育教学要求。所以,迫切需要在体育设施上进行全面的增强和修缮以此来保证体育训练得到有效保障。根据不同学校的运动基础设施配备情况、破坏情况以及该校领导层对于田径训练的重视程度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训练计划来进行具体设施的完善。
(五)融入新的“师生”关系,导入学生田径训练中“个体需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只能照章执行,被动接受,这种“师生关系”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严重不足,不适合新时期教学需要。在田径锻炼中,学生训练的热情性不够,一味地应付于考试,身心都得不到充分锻炼,学生健康大受影响。教师在这种思想模式下,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学校体育建设和科目规划滞后于学生体育训练需求,整体的教学效益必然不高。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场地进行带有趣味性的体育训练,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对这些兴趣项目进行科学且符合实际的研究,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之后融入具体的教学当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田径训练必须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与完善,传统的小学田径训练存在着较多的硬伤,这些硬伤小学体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采取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和创新,务求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让训练能产生看得见的实效,让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鲁志庆.提升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水平的措施探讨[J].田径,2019(12):41.
[2]张黎能.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教学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2):159-160.
[3]郑燕月.小学田径训练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84):28-29.
[4]王志华.论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田径训练开展措施[J].田径,2019(09):70-71.
[5]薛勇前,武海涛.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田径训练的开展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