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地理图像教学中综合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赵霞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518021

摘要: 综合思维作为中学地理学习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之一,地理图像教学应用于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加以指导。本文对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展开研究,探究教师运用地理图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意义,结合教学实例分析,说明教师运用地理图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策略,为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图像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7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地理图像教学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的意义

运用地理图像教学培养综合思维素养,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要求教师运用地理图像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地理图像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分析并归纳地理原理及规律,提高地理学习的必备能力,养成综合思维素养。另一方面,高中地理知识体量大且内容庞杂,学生学习时存在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知识体系构建困难、问题分析片面化等不足,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地理图像替换大量文字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鼓励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综合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养成综合思维素养。

2地理图像教学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的策略

2.1图像叠加组合呈现,培养要素综合思维

地理图像一般运用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成因、影响等内容的分析,包含多种地理要素且涉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如果只是呈现反映某一个或某几个地理要素的地理图像,将导致地理要素的分析存在片面性,不利于系统全面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而影响要素综合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层叠加功能,将体现不同地理要素且综合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特征、成因、影响的图像加以叠加组合呈现,帮助学生从全面、联系的视角,综合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系统地解决相关地理问题,养成要素综合思维。“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时,以中国的小麦分布特征及区位分析为例,将中国小麦产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带分布图、中国人口分布图等地图组合呈现,引导学生阅读叠加组合之后的图像,直观地感知并获取能够解释中国小麦分布特征及成因的相关信息,综合地分析地形、气温、降水、人口等因素在中国小麦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各自作用以及相互联系后产生的共同作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小麦分布的特征及成因,养成要素综合思维。

2.2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理清图像要素关系

思维导图选取某一主题作为中心词并逐层扩展,建立起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具有整理庞杂知识、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通常用于具体教学内容的整理,也可用于地理图像中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地理图像并获取要素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字体、颜色、符号、形状的运用,将图像中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地理图像要素的各自特征与相互联系,全面系统地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形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整体性认知,养成要素综合思维。

2.3图像尺度转换呈现,培养时空综合思维

尺度有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之分,其中时间尺度指研究对象持续时间的长短或发生变化的时间间隔,空间尺度指研究对象所占空间范围的大小,地理学中的尺度通常用于衡量地理事物或现象经历时间的长短和占据空间的大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地理图像时空尺度信息的挖掘,适当调整或转换原版地理图像中呈现时间长短和空间大小的比例,增强地理图像呈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的直观性与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的综合分析、基本演变规律的系统总结,形成时空综合思维。

2.4运用图像对比分析,认识地方差异与联系

区域地理的学习主要包括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分析,区域间的综合分析是指通过两个及两个以上区域地理环境的对比,探究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加深对各个区域地理环境及其发展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及区域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对比的区域,呈现能够反映区域地理特征的图像,引导学生判读图像的类型及其反映的地理要素,获取图像中与区域比较相关的信息,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发展条件等内容,并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录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加深对区域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养成地方综合思维。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等,学生通过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获取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的信息,结合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文字资料,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进行比较,并借助表格的形式),分析与归纳两大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之处,其中自然环境的差异表现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方面,人文环境的差异表现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全面认识并深刻理解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发展与人类关系等内容,养成地方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图像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高中阶段教师运用地理图像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意义重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区域地图等图像的阅读与分析,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而形成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思维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国军,花亚萍.地理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

[3]纪红丽.基于纸笔测验的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