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闻学话语体系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探讨

刘宇欣

济南冰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50000

摘要: 构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不仅有助于引领当下中国实践的走向,而且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一定帮助。本文通过对新闻学话语体系的特征分析,指出构建话语体系的三大原则,最后提出四点实现路径,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新闻学;话语体系;实现路径
DOI:10.12721/ccn.2021.15706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建国以来,我国建立了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新闻学话语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媒体逐渐走向市场化,但传统新闻学话语体系未能随时间和环境而改变,深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在我国政治经济实力雄厚、外交工作日益增多、国内自媒体蓬勃发展之际,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开始“退场”,分析探讨构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的路径已具有重要意义。

1.新闻学话语体系特征

体系可以理解为学术主体依托研究对象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术语、概念、范畴的表达方式和表述体系,因此可以说新闻话语体系是学术主体依托新闻学研究对象、根源于新闻实践形成的术语、概念、范畴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体系,作为话语体系的一种具体形式,新闻话语体系还有自身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实践指向性较强

新闻学的概念、范畴是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反映和概括。“人类的思想扎根于人类的活动及因这种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中”,新闻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依据都是新闻活动,是根据后者的特征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等。新闻活动是关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收受使用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交往活动、精神交流活动,是社会主体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本身就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新闻现象、新闻活动自身的实践性决定了根源于它的新闻话语体系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

1.2具有明显的时空适用性

西方新闻诞生于19世纪中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成形,兴起于传播学形成后,在这段时间中,每一个阶段新闻学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我国新闻学同西方国家一样历经演变,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标志性特征,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及不同阶段的学术特征,决定了新闻话语体系具有明显的时空适用性。

1.3鲜明的价值蕴含性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新闻学并不是完全客观或价值中立的,因为社会科学不是孤立的对社会的思考,它是人类集体的创造,在明确的结构之内以期达到明确的目的。因此,新闻学除了对社会世界的经验研究,对新闻活动、新闻现象进行科学阐释,还有着鲜明的利益诉求、价值关怀和人文精神,一定的新闻话语体系包含了学术主体对“新闻应该是什么、新闻业应该是什么”等的诉求或期待。因此,新闻学的人文学科性质及其学术目的、价值追求,决定了新闻话语体系具有价值蕴含性。

1.4相对容易的理解性

上文总结出的新闻话语体系的三大特性决定了新闻话语体系的易理解性。新闻话语体系与哲学、历史学、宗教学话语体系不同,它没有玄虚、抽象、晦涩和难以理解的术语、概念、范畴,它与社会现实有很强的互动,通常是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因此,概念和类别之间具有更加清晰简单的逻辑关系,更容易为人区分、理解[1]

2.构建话语体系的原则

2.1自主原则

自主即独立的思想意识。我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学术地位,充分研究西方国家的新闻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特征,对待西方国家的新闻学发展历程,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以自主性构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努力实现批判人文传统和社会科学传统中的有效整合。

2.2学术原则

学术是与政治、常识相对立的。我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并不是单纯地表达立场和传达感情,还是理性的、规律性的,在学术层面而言,首要条件就是一定的准确性,只有表达足够清晰准确,学术工作才能够有效进行下去。

2.3普遍原则

普遍是与封闭、单一相对立的。我国的新闻学话语体系既要从我国各自的研究对象中得出具体的结论,同时也要体现出对世界普遍研究问题的普遍认识。全球化与网络化使得全球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都面临着共同形势,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在具备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应具备普遍意义,不仅要解释中国实践,又要解释世界问题,特别是需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考虑跨文化传播的语境[2]

3.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实现路径

在构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时,向西方国家的新闻学学习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要不断结合我国自身的文化底蕴,深入学习。就此,本文将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实现路径分为以下几点,进行讨论与分析。

3.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西方国家在创建新闻学话语体系时,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大量的学习研究,代表人物有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德国新闻学者道比法特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在构建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时,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西方新闻学话语体系进行验证考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除去杂质,留取精华,科学合理地借鉴。

3.2从我国已有资源出发,立足于当下时代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我国新闻学者不断学习这些文化,从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在新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停滞不前。在建构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下,不仅要从我国已有文化资源出发,同时也要立足于当下,通过观察全球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布局,发现问题,推进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工作。

3.3新闻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分工与协调

我国现代新闻学话语体系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理念等几个方面,是在新闻领域内,新闻传播工作者所遵循,人民群众所理解的沟通符号。现代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应当在富有新闻精神的基础上,蕴含中国元素和一定的批判意识,此外,新闻话语与政治话语要避免过分融合,应适当协调分工。新闻学自问世以来,不管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东方国家,新闻话语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有时甚至难以区分,所以我们应当将其区分开来,划清话语边界。

3.4积极推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

在构建现代我国新闻学话语体系时,要积极推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建设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共有文化”。只有在这种新型的“共有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的新闻学话语体系,才能够使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主义方法兼并,形成我国特有的新闻学话语体系[3]

4.小结

对于新闻学科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强和完善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话语体系。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话语体系过程中如果正确实施以上四个方面的路径选择,我们就有可能事半功倍,较好地推进当代中国新闻话语体系的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建设打好扎实基础,为在全球新闻交往中掌握更多的新闻话语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杨保军,王阳.论新闻学术话语的形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3):119-125.

[2]胡钰,虞鑫.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论纲:概念、范畴、表述[J].全球传媒学刊,2018,5(01):1-18.

[3]童兵.在文化合力中推进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