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营造

丁逢利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善治的根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面临着诸多困扰。要改变现状,可以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引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方法,深入了解社区营造的本质。站在全球视野,我们要从社区营造“人,文,地,景,产”五个方面推陈出新,深入了解社区营造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建造与规划,而是经营与创造社区居民之间的“社区感”,从而才能创造出适合国人的社区营造的新方式。
关键词: 社区营造;社会工作;社区居民
DOI:10.12721/ccn.2021.15704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前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飞跃以及消费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生活及相关秩序变得复杂凌乱,所以社会上迫切需要具有建设性、变革性的“积极的社会管理”来重整社会生活及相关秩序 [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创造性地建设新的社区治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社区营造作为当前的一种新模式、新想法,事实上体现了一种思想的转变,从之前仅仅关注物质转而变化为对社会、对人的关注。在借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同时,不断进行社区营造理论的丰富与创新,由浅入深地在实践中洞悉为什么未来发展需要社区营造的推行,社区营造在今后的发展变化等,从而使我国的社区发展更完善,增添人民的福祉。

二、社区营造概述

(一)社区营造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化浪潮中,绝大多数规划是自上而下的,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如今居民对社区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社区环境能够风景优美,秩序井然,生活便利,居民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但是目前的很多社区都存在以下问题:1.社区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状况极差,没有专业团队打理。2. 另外,城市变迁和社会流动也破坏着原有的共同体关系,原来相互熟识友好的邻里关系被陌生的关系所代替;社区居民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对社区共同事务毫不关心,也没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很多社区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都存在不好看,不完善,不方便等问题,并且都体现出了一个字“私”,谁都不能否认这个字多多少少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信条,现代人的通病,一时半会也很难去改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社区配套设施,美化社区自然环境,重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活力、有归属感的社区极其重要,社区营造作为一种可以更好地达到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对我国基层社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社区营造典型示范效应。“社区营造”的创造根据宫崎清教授的主张来源于五种动力:“人”指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社区意识、创造高质量的生活;“文”指文化资源即继承社区的传统文化,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相关文艺活动等;“地”指合理运用地理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指即发展社区的经济与产业特色;“景”指景观资源,即社区空间的经营规划、社区环境和独特景观的创造等。英国学者在七橡树小镇的社区营造实践中认识到多层次化即空间与时间上的改造很有必要。

(三)社区营造与社会工作息息相关。“社区营造”又称社区再造或社区总体营造,目前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分歧。针对各学者对社区营造不同的界定,笔者做了一个总结:“社区营造”即经营与创造,社区居民是整个社区营造过程的主导,在居民提出物质与精神需要并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由政府与 NGO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帮扶,居民在这种帮扶下,自发参与进来并且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公私协力,共同进步,使社区能够发挥原本忽视的能力并且增加之前没有的功能,生生不息。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营造的特色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社区营造的作用都在于唤醒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封闭的心灵,重新拾起对家乡的热爱,是一个影响深远、福泽后代的家园再造工程,是值得我们今后学习与创新的。

(一)推广必要性分析。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二)社会工作为社区营造带来的特色。社会工作的理论及实务为社区营造带来的优势,体现在社区营造的五大要素“人、文、地、景、产”中。不仅要焕发出社区居民的精神,让他们成为社区营造的灵魂,让他们感受到“社区感”,还要挖掘出具有支撑性的特色产业,才能留得住人,保持和延续社区风貌。

1. 开拓创新之路,从“自上”到“自下”现代社区建设主要是以政府主导、专家设计和居民配合的模式,从短期看有着显著的社会成效,但从长久实践来看,居民的自主性没有充分调动,社区建设后续乏力。而社区营造则是通过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主规划和参与,来改变传统模式,有效形成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建立健全公私协力的营造机制。让社工机构去界定问题,但不是直接解决,而是协助社区居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遵循需求导向,提升生活质量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有五种,这五种需求是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区分的。在能够确保其他较低层次需求如生理、安全需求的前提下,社区能够满足居民的较高层次的需求。

3. 植根传统文化,涵养社区精神社区的文化营造不仅限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从而进行创新。在社区内开展一些特色文化活动,学会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推动文化创新,在未来社区营造中,需要发挥想象力赋予社区营造创意,让社区文化活动不再是看看报纸喝喝茶聊天什么的简单活动,而是更加注重社区文化的质量与层次。而这些活动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社区居民,也可以针对城市低收入者、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城市特殊群体,可以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多样性、继承性与包容性。

4. 着眼地方之美,壮大特色产业现今市场条件下的开放经济,网络世界中的信息浪潮,经济的压力也逼迫着城市和乡村社区的发展。没有经济的支持,缺乏活力的社区会慢慢地走向衰退。打造社区经营和社区经济之间的通道,才能保证可持续的社区营造。社区的营造容易将眼光禁锢在社区“小”的范围,把它单纯的看做是一个行政区域或者居住环境。但是如果我们将社区看做是一个“大”的平台,那么整个层次就提高了,就会发现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所以只有经济产业还远远不够,如今,文化创意产业慢慢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发挥居民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将创意、文化、经济三者相结合,有利于增加社区就业机会,完善城市形象。

四、总结与展望

社区营造虽然还没有为大众所熟知,近几年国内也才开始出现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但社区营造的理念却是根植于我国传统聚落空间的。从历史上的“差序格局”和“长老统治”,以及当前所提倡的“居 ( 村 ) 民自治”,都蕴含着社区营造的含义及价值取向。站在全球的视野上,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新模式、新境界,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局面为之一新。但是许多国内外的社区营造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社区感”的营造,社区营造不仅仅是建设发展,还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共生。从社区每一个居民都关心的社区营造出发,让居民充分发表自己对居住环境,生活空间的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在参与中体现人格尊严,重塑人情温暖,从心底认为“这是我要生活的地方”,赋予社区情感,体现“社区感”。这样,社区的传统就会在生活中延续,社区的活力就会在营造中迸发,中华文化也就会在千千万万社区的重生中保留并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 孙立平 .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J].社会学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