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研究

王娟

洪湖市国土整治中心,湖北省洪湖市,433200

摘要: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影响土地整理的整体效益。本文对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土地整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土地整理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措施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707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来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不仅能够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而且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整理工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首先,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工作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对土地整理工程进行规划的时候,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未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中,导致在进行土地整理工程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得到重视,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其次,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单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之前,对施工现场的规划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导致施工现场没有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减少了工作人员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无法有效实施。

(二)缺乏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对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从而导致出现了一些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利的因素。例如:土地整理工程中,对原有的农田进行改造时,在土地利用结构、功能等方面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改造过程中未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还有一些土地整理工程中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造成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浪费。

(三)施工技术水平较低

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无法发挥出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施工人员工作不到位、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给项目的后期建设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在土地整理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些施工人员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对土地进行平整才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同时,在对土地进行规划时,也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耕地被占用之后没有合理利用,而是用作其他用途。

(四)缺少法律制度保障

由于我国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这使得我国的土地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土地管理法》中对于土地整理缺乏强制性和约束性;《水土保持法》中对于水土流失的控制力度也不够。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重视。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合理规划土地整理

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前,相关部门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在制定土地整理方案时,要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确保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方案,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融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相关部门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土地整理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障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定期对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有效落实。

(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确保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面提升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效果。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效率。第二,合理规划土地整理工作。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方案,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融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土地整理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三,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三)注重技术创新

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前,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整理方案,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融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在制定好土地整理方案后,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术手段,提高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避免出现土壤污染问题,为生态环境保护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对土地整理工作的监管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前,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施工单位的监管,并监督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技术和工艺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标准。

(四)加强监督管理

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前,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土地整理工作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水等进行科学处理,防止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定期对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处罚。科学利用土地资源

在进行土地整理时,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土地整理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不断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为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时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保障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良好的恢复。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耕地面积;对农村道路进行建设和改造,保证交通运输的畅通;加强森林保护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善祥.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9,(7):30-31.

[2]刘雪华.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自然资源保护,2013,(10):65-68.

[3]徐振南.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国土资源调查与信息,2021 (2):20-25.

[4]孙广志.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6):26-30.

[5]程世鹏.关于加强土地整理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报,2022 (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