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时代的更迭,人类刚刚进入网络时代不久便又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而进入到了一个“微视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切似乎都是“碎片化”的。人们习惯于通过简短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各种短视频APP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人们的手机里涌现。
1、微视频的特点
1.1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微视频在互动性方面虽然不如网络直播,但是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视频制作者和发布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与观看者产生互动,这个过程是双向的,视频发布者可以实时听取到受众对视频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1.2短小精炼
微视频最大的特点便是时间短,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表达制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在碎片化时代中,受众观看视频的心态也越来越浮躁,过长的视频往往只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因此,许多微视频制作者往往会尽可能地精练其视频内容,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也做到妙趣横生,可以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视频的关键内容信息,并且对视频内容产生深刻印象。
2、时政新闻报道中微视频的应用优势
2.1媒体融合为微视频的应用创造了便利条件
过去,许多电视媒体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大多一条新闻长达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观众难以抽出时间完全阅读时政新闻的报道。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短则1-2分钟,长则3-5分钟的短视频,通过提取时政新闻的核心要点进行报道,满足了观众观看时政微视频掌握时政信息的需求。 另一方面,时政微视频支持在智能手机和PAD等各种移动设备上观看,可以充分利用观众的碎片化时间,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更多观众的喜爱。
2.2移动客户端将成为时政微视频发布的重要平台
时政类新闻报道必须保证时效性,以满足观众最先了解热点时政新闻的诉求。 时政微视频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各种移动客户端进行无障碍、全覆盖的传播。 观众只要一部可以连接网络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获得最新的时政新闻。 近年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也顺应了媒体融合的潮流,开发和推广了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用户总数超过1亿人,移动客户端已成为网民通过观看时政微视频了解时政新闻的重要渠道。
2.3传播渠道更广,提高讨论热度
以往的时政新闻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传播,但由于媒体渠道有限,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往往严肃、枯燥,难以引起广泛的讨论。 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视频平台为时政类微视频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互动渠道。在评论区里,观众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相互交流看法;转发、下载等功能的开发再加上多平台的相互合作互通,使一条微视频能够得到快速的二次传播,铺设人群广,互动性强。
3、微视频时政新闻的发展建议
3.1坚守新闻本质、加强舆论监督
微视频的“短小精炼”是时政新闻的一种新形象,它改变了以往枯燥冗长的报道方式。 但无论如何时长作何变化时政新闻的微视频核心仍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依然要重视核心现场、核心人物的展现与考证,力求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传播的新闻信息要对大众负责、为社会负责。不能单单为了流量和热度就夸大标题,视频内容断章取义、模棱两可。微视频在时间缩短的情况下,更应考究用词是否得当、画面信息是否准确、完整。同时,应高度重视留言区的互动内容,及时校正、制止不实不良言论的产生和发酵。
3. 2重视“电影化”的创作
任何影片的制作都不能脱离“参与者的需求”的基本原则。 参与者的需求包括时效性需求、艺术性需求等多个方面。 制作时政类微视频时,要始终保持“亲民”的态度,将信息内容转化为受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内容,同时积极调整传播方式和传播结构,适应新时期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 同时,时政类微视频的创作需要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避免宏大叙事化的结构体系,必须重视对时代变化过程中个人故事、身边故事的把握,强调主人公“角色”的描写,描写主人公的生活与情绪。 这样,严肃枯燥的时政内容就被艺术化的剪辑加工成了独具特色的视频。 例如,时政类的微视频《中国一分钟》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向观看者展示了多个中国人的生活剪影,该系列的微视频强调对细节的把握,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正能量。 在专业媒体人的参与下,《中国一分钟》在题材选择、主题升华、艺术价值上都有很高的表现,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学的基本要求,高水准的电影化制作也为整个系列的微视频增添了不少色彩。 实践证明,“影视化”创作的时政类微视频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形式,不仅起到传递时政信息、发扬正能量的目的和作用,而且提高了受众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情操。
3. 3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时政微视频制作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新华社客户端在两会期间,运用“媒体大脑Magic”,6天时间生产稿件500余条,其中新华社客户端分发250余条,浏览量突破3800余万次,大幅提高了新华社视频新闻的生产效能,同时也运用了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以手绘+3D动画+主播的方式播报两会新闻。新华社客户端通过“现场云”打通传播链条,对搜索到的新闻进行二次加工整合再发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政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广泛收集和准确分析受众群体信息是大势所趋,AI、VR、H5等可视化前沿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吸纳和应用。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媒体技术在未来时政微视频制作过程中的创新应用,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开创时政新闻报道的新局面。
3.4坚持质量为王、内容至上的新闻观念
时政微视频虽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由于需要将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以内,必然会导致时政新闻的内容有所删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时政微视频因为剪辑不当,导致重要信息丢失,除了会影响观众的收看体验外,甚至有可能传递片面信息,而对观众造成误导。因此,在加工、制作时政微视频时,必须要牢牢把握“内容至上、质量为王”的新闻观念。保证做到内容精炼,要点突出,时间缩短,但是质量不能缩水。同时,还需要借鉴传统媒体严格的审核机制,时政微视频在正式上线播出前,应当安排专人负责质量把关,完整观看一遍并且确定不存在问题后,方可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结束语
时政新闻微视频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微视频的方式传播时政新闻可以更好地让时政新闻贴近受众群体,给予受众群体更好的观看感受。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时政新闻微视频的时候应突出真实性和趣味性,拉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民众更好地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
参考文献:
[1]陈利江,高嘉蔚,管晟宏,等.新媒体背景下共青团话语传播方式的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5):509~514.
[2]刘国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研究[J].阴山学刊,2016,29(2):103~106.
[3]杨光文,姜昕亚.微信平台在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知识,2016(8):99~101.
[4]曾祥敏,王孜.微视频创作与创新策略[J].电视研究,2018(6):4-7.[5]史伟,王晓东.从《V观》看央视时政微视频报道新特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