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朱炎青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611433

摘要: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成效相对低下,这不仅体现在生源质量逐渐降低上,同时还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综合素质逐渐减弱等方面,为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职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以及创新。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创新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新闻传播教育;问题;改革措施
DOI:10.12721/ccn.2022.15701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全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当今信息的价值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甚至提升为战略国家。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传播中国的文化,使更多的国家了解并且喜爱我国。本文主要阐述了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必要性、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的不足,并且给予了相关的建议,有关工作者可以进行参考。当前随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国。人们的生活也与信息相关。从之前的“三微一端”到现在的“四微一端”,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也促使了新闻传播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的挖掘、培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必要性

(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到我国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国际社会更加具有话语权,面对一些国家的恶意揣测,更应该有强有力的声音来维护我国的大国形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我国应当有一批优秀的传媒人来传达我国的思想理念、捍卫我国的形象。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就意味着话语权的提升,优秀的传媒人需要担负起为国家发声的重要职责。

(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要求

当前人们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国家之间的交流十分的紧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中国寻找发展的机会,所以我国更应当做好传媒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我国本身就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值得人们去挖掘和学习。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不仅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且也吸引了很多的外国友人来华进行学习或者投资。新闻传媒其实承载了很多的中华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增强新闻传播的养成意识

新闻媒体人应当意识到当前媒体行业的竞争压力,了解媒体工作者需要拥有前瞻性,积极地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工作当中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创新。学校也应当请行业专家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意识到提升能力的重要性。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譬如对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方案给予奖励。员工如果在工作当中有了新的想法或者突破也应当给予鼓励。设置定期的考察,使员工能够在考核当中不断发现自身问题,并且及时进行改正。作为一名合格的传媒人应当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传媒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深知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不断努力,使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开展跨界驱动

对专业学生而言,每天需要面对的新闻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为了能够真正地挖掘出新闻的内在价值,需要有新闻专业以外的知识。因此专业学生应当相互进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譬如针对某一项作业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学校也可以举行定期的学习,使员工能够接收到各种不同专业的知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得更加迅速,且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信息,专业学生也可以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同时学校可以设立一个平台,在平台当中汇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其中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或者写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大家可以在平台当中互相进行交流,这样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传媒者自身应当积极主动地抓住每一次可以提高自身的机会。

(三)推进课程改革

新媒体业态下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要在培养复合型全媒体人才的方向下,准确定位到课程体系中,把课程改革落实到位,同时以恰当的措施推进教学。首先,形成“低年级打好基础,培养阅读习惯形成学习能力,高年级强化技术,训练业务技能适应融媒特点”的课程体系。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有较强较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过硬的业务理论素养,能够坚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同时又能够适应新媒体业态变化,具有全媒体新闻能力,掌握较强技术水平,可以综合处理新闻传播各项工作并掌握媒体演进趋势,有着自我技术更新能力的新闻学专业人才。课程改革过程中,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要重基础、重理论培养、重全面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教育;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要重技术、重业务训练、重新媒体类的课程、重学科交叉和专业细化的方向培养。同时,形成专业下的方向课程体系也尤为重要。媒介环境的现实要求复合型新闻人才具备多项技能,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高年级技术类方向性课程作用至关重要。其次,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改革中,增加技术性课程门类,强化技能训练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训练学生的业务能力。新媒体的业态环境对新闻学的人才培养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要求,对新闻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下图文并重、视频优先的媒介融合传播形态,云计算、人工智能、H5编辑形态等技术和方式的变革,要求新闻教育过程中,大幅度增加技术门类的课程和课程中的实践实训内容。同时,也要求高校改善实验实训环境,能够形成模拟仿真的媒介环境来完成一系列的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大数据技术、信息采集、信息综合处理、音视频编辑、网页设计、新媒体编辑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内的实训环节,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体现,需要在课程实验、实训中强化和完善。第三,在课程改革中增加新媒体类课程内容,完善培养新媒体和融媒体从业者能力的课程内容。新媒体和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培养手段、技术支撑都在不断演进,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碎片化、实时化等媒介传播特点要求新媒体类课程增加和完善,如数字新闻、互动新闻、移动新闻、社交新闻等课程内容,应该保质保量地增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甚至可以形成一类新的学科方向。此外,融媒体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能力要求空前多样化,不单要求专业学生具备传统的采写编评等能力,还需要具备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策划、媒介营销、舆论控制、社交互动、全时报道等能力,同时对全方位的新闻技能也有较高要求,要求学校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各类编辑、播报等全方面技能的课程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人技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新闻这种及时性极强的文体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及时变通和更新。就目前来讲我国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工作当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有所突破,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媒体变革,培养更高质量的有高标准业务能力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费振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2021(19):43-44.

[2]韩晶.全媒体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