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林业产业应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明确将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乡镇林业中,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经营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乡镇林业需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精准施策,逐步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并加强政策指引提升森林培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林业资源的多元化发展。
一、乡镇培育林业森林及经营管理的意义
林业森林作为乡镇地区的生态屏障,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经由科学合理的培育管理,能够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乡镇优化林地资源配置,发展多功能林业产业模式,既能提高经济活力,又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此之外,科学的培育经营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乡镇生态系统的健康。乡镇依托现代林业科技手段,培育林业森林并经营管理可以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乡镇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二、乡镇林业森林培育及经营管理的方法
1.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提升森林培育成效
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政府合理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可以显著提高森林培育的成效与经营管理的效率。政策引领既体现在战略部署上,又包括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完善长效监管体系。政府统筹不同地区的土地、气候及水资源,优化树种选择、种植密度与林分结构,并结合绿色发展要求,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除此之外,政府加强财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力求专项资金的精准落地,可以有效激发乡镇主体的积极性。政府立足当地需求,形成政策支持与市场调节的协同作用,能全面推动乡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制定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种植规划,对不同土壤类型与气候条件的乡镇进行科学评估,明确适宜树种及合理种植密度。在降水量充足但土壤贫瘠的区域,优先推广耐旱耐贫瘠的经济树种,并辅以生物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随后,政府需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池,对种苗采购、植被恢复以及林地改良等环节进行精准投入,且制定资金分配细则,明确资金流向,实施全过程监管,让每一笔资金切实服务于林业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可以结合政策引导,定期组织乡镇林业管理者参加森林培育知识讲座,邀请林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等专业人士授课,讲解林地规划、病虫害防治及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在森林经营管理方面,政府要明确划分责任主体,建立乡镇林业合作社,以便统一协调林业资源的开发管护。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能推行“林业+”模式,结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求,将森林资源同休闲旅游、生态教育相结合,打造高附加值的林业经济模式。设置科学的考核机制,将区域森林覆盖率、成活率与各级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挂钩,促进落实森林管护工作。
2.构建生态监测网络,精准掌控森林动态
乡镇政府整合现代科技手段,构建生态监测网络,能全面掌握植被覆盖、病虫害风险及气候条件等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乡镇林业的管理效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以及地面监测设备等先进技术,生态监测网络还可以在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乡镇林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在构建生态监测网络时,乡镇政府应主导设置地面生态监测点,选取森林覆盖密集区、生态敏感区域以及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安装高精度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变化、降水量及病虫害指标。随后,乡镇政府应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定期获取森林覆盖率等宏观数据,为整体规划提供基础支撑。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可以配备无人机进行精准巡查,快速覆盖难以触及的偏远林区,利用高清成像技术发现问题并定位区域。为提升监测效率,乡镇政府还需建立数据整合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和实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生态变化趋势。结合土壤湿度与气候变化模型,乡镇政府能预判干旱对林业的影响,从而提前调整树种结构或实施灌溉补水计划等适应性措施。分析森林覆盖变化,政府还能优化造林区域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政府可依据监测结果锁定高风险区域,组织专项治理行动,避免盲目大面积用药。在生态修复中,监测数据可帮助评估植被恢复效果,为后续修复计划提供依据。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还可利用监测网络获取的碳汇数据,申请碳交易项目资金,为乡镇林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3.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增强林业治理合力
乡镇政府广泛吸纳各类社会主体的力量,可以在资源配置、资金筹措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乡镇林业具有分布广、规模小的特点,单靠政府力量难以实现全面高效管理,而社会力量的加入能弥补资源管理的不足。政府完善社会参与机制,需要建立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的模式,力求所有参与主体在机制中找到适合的功能定位。与此同时,在政策层面政府要强化激励机制,完善林业权益的分配方式,刺激参与者积极性。在林业治理过程中,政府引入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引导公众涉足森林培育,既能减轻政府负担,又能提升森林培育的质量和经营管理的效率。
在乡镇林业森林培育过程中,政府应建立林业合作组织,整合零散的林地经营权,推动集中化管理模式,形成规模化经营。依托合作组织,乡镇政府还会引入社会资本对林业基础设施进行精准投资,修建林区道路、优化灌溉系统。与此同时,合作组织还可协调林农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双方在种苗供应、技术培训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协作,共同提升林业经营水平。在管理环节,乡镇政府需指引社区群众参与森林巡护工作,建立志愿者团队,强化林业保护的覆盖范围,并设立护林基金用于奖励参与森林管护的志愿者,激发社会群体的主动性。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能结合乡镇林业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提升林业资源的综合价值,进而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打造主题林区,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科学实验林、自然体验区等设施。乡镇政府还能与高校开展合作,引入遥感监测、生态评估等技术手段,建立智慧平台记录森林资源的动态数据,为社会各方提供实时透明的信息,进而推广“互联网+林业”管理模式,吸引更多技术资金的投入。
结束语:
乡镇林业森林的培育与经营管理承载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其优化与实践关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乡镇政府应发挥政策指引作用推进森林培育,并构建生态监测网络、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林业治理注入多元合力。随着技术与政策的持续优化,乡镇林业发展既能为地方经济增添活力,又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独特价值。
作者简介:高石美(1975-),女,云南陆良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工作。
通讯作者:俞长江(1978-),男,云南陆良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