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商务与中小运输企业的关系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在这样的趋势下应运而生,由于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因此在市场消费群体的应用中也渐渐明朗化。以物品运输配送为主打的企业,成为了电子商务与客户联系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电子商务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消费群体,客户对于物品的运输也会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电子商务市场群体是巨大的,对于一些大型运输企业自身来说,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者需求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中小型运输企业所带有的与时俱进、柔性应变的优势,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整个物流市场进程的持续稳定。
但是从现阶段的状态来看,我国的中小型运输企业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整个运输链条的顺畅、运输设备的质量、员工群众专业程度等,由于在这些方面管理观念的陈旧和服务涵盖的范围小,使得中小型运输企业向深广度发展看不到希望。而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种需求的提高,还有目前中小型运输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该以怎样的战略方法去面对,这是目前摆在中小型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以上硬件上的不足中小型企业完全可以解决,只是过程的问题,但是由于近几年出现的油价上涨和金融危机在无形中给中小型运输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输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油价成本的上涨、高空物流的频繁,更主要的是在运输过程中,消费者需求条件以及相关信息不确定性,都会因运输的周转而导致事倍功半的局面。
2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依附于网络而生存发展的电子商务,与消费者所有的购销交易完全在网络运行,也就是网络经济,这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中小型运输企业目前的态势,明显制约着电子商务与市场消费者的交流,因此完善物品的运输方式,是中小型企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物品的配送就是在运输企业职责和服务涵盖区域内,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商品从分类的包装到分配运输和按联系信息交付的过程。从这个运输表面上的意义来说,只是物品的运输而已。但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对于运输企业来说,按区域不同而进行的运输装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配送。而网络上的配送是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以诚信为本,按消费者提出的相关要求,对物品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和配送。相对而言,电子商务配送使得物品运输过程中的整个链条更顺畅,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价值。这不仅节省了实体空间,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同时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带动企业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性。
总而言之,物品的网上交易与实体的物流配送,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无障碍的链接,是促进物流企业提高综合实力的基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目前的油价上涨和空中运行的频繁,给中小型运输企业带来的压力,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愿望。对于消费者来说,电子商务最大化的满足了他们的不同需求。这样不仅使得中小型企业能够有能力应对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型运输企业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的能力。中小型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关注力,进而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物流运输业的共同发展。
3中小运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意义
实体中的物流运输业在我国整个市场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我国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实现低成本高效能的重要依据来源,但是从现阶段的状态来看,我国包括大型运输企业在内的物流行业,还处于良性发展的起步时期,在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我国物流行业从人员职能到运输设备的专业程度,网络与消费者交流的成效性等等,各方面还没有达到预前方案的标准,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同时这也为运输行业向物流业行业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型运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便利性和公平性特征可间接辅助中小型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传统运输行业中,客户源是运输行业经济收益的重要支撑点,物流信息的协同商议是影响物流配送效率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常面临因信息沟通不畅而增加时间成本的现象。而在物流配送行业中,效率和安全性是实体步骤中最为重要的衡量原则,一旦中小企业在协调环节浪费时间,便极有可能关联影响到客户交易网的建立效率。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无论是信息贸易还是实体贸易,互联网都可实现阶段性的信息互通。于是在减少了物流信息录入交流的时间及人力成本条件下,电子商务将行业竞争条件从惯性合作调换到了实力竞争,真正实现以实力为主的良性行业竞争局面。此点尤其有利于帮助具备实力但缺乏开拓空间的良心运输企业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栋.面向区域的物流配送体系动态构建过程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3.
[2]李琳.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中若干优化问题的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3]杨艳琛.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