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分析

樊冯飞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312000

摘要: 为加强“红绿”融合发展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为当前新闻学的视域融合提供实践动力与历史契机。本文将对“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首先对“红绿”融合发展进行阐述,其次对中国特色新闻学进行浅析,最后对“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有效构建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红绿”;中国特色新闻学;融合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02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民对于当前的新闻学体系构建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红绿”作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中的核心议题,不仅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耕文明的复兴提供精神依靠,同时也为当前的视域融合提供了行动契机。

一、“红绿”融合发展简述

当下所说的“红绿”融合是指“通过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对红色精神进行传承与弘扬”一红一绿二者相辅相成。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极深的内涵,并与当前的中国特色新闻学形成多层次的互相构建关系。“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其实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实质是指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破而后立,对当前西方的中心主义以及城市中心主义的新闻观进行挑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进行建设。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在地经验吸收养分,有效的解决实际发展问题,以此来构筑起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实际上,正是因为“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的核心讨论目标,指引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与前进道路[1]

二、中国特色新闻学简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地位日益提升,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随之增大,但是我国在哲学社会的学习命题、学术标准以及学术话语的能力上仍与西方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新闻学科也亦是如此。传播学科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是来源于西方,在当前这个需要理论的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正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辩证关系中被构建起来的,虽然现在正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其完善与发展决不会停止。

中国特色新闻学作为我国党重要新闻舆论的理论支撑,能够对当前的新闻理论、新闻教育以及新闻实践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在新闻理论上,如何看待当前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新闻受众的需求之间的运动规律。在新闻实践中,如何认清新闻价值与其自身的宣传价值,在媒体融合中,如何确保新闻抵达率以及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等。这不仅是评估当前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的真实目的。

三、“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途径

(一)新闻学的特色定位

曾有学者说过,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对当前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到中国传统与中国现代的联系,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的联系。党在十八大上曾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当前人类为保护与建设美好生态文明环境而获取的优秀物质成果,同样也是当前的精神文明社会成果以及制度成果,在当前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建设中贯彻始终,也是对当前社会文明秩序的延续。除此之外,站在生态文明的发展角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中国特色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文明形态,是当前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与了解,直截明了地阐述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方向。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特色新闻学是要基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对当前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优化与创新,吸收与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结构框架。

(二)文化视野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视野是指对中国特色新闻学以及中国文化历史遗产进行客观的尊重。在中国开始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发展历程从始至终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特色新闻学框架的构建都是需要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其力量源泉。同时“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与“绿色发展对红色精神进行传承与弘扬”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当前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都身处边疆,少数民族在与山林湖草共同生存的过程中,其衍生出的生活与生产经验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因此,基于文化视野的基础上建设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融合发展“红绿”精神,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的世界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要具有一定的出击能力以及反击能力,就当前的中美贸易战、文化传播战在疫情期间的博弈,也是真实的反应出中美媒体站、新闻战以及科技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势必会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进行长期的拉锯战。同时西方的媒体舆论长期受到政治的影响与控制,媒体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对其进行配合,也导致了西方媒体的戏剧化以及个人化,在此种背景下,中国媒体不能一味追求西方媒体新闻观,而是要切实的构建好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

(三)双向互构

要以“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弘扬与传承红色精神”的融合发展为例,相辅相成。视域融合不是单纯的抽象精神融合,而是借助主体在理论中的实践来完成的,视域融合也不是经过检视、反思以及吸收等手段完成的。向上追溯中国的新闻发展历史,对中国百年新闻史的理论进行沉思,将不难发现,视域融合真正的内在机理。随着乡村振兴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中国新闻学在一种微观的角度对其具体的建立方式进行的阐述。也就是随着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启,中国特色新闻学在视域融合内进行了重组[2]

结论:综上所述,借助“红绿”融合与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对当前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对中国新闻学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通过“红绿”融合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进步与解放,进而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鸥帆. “红绿”融合发展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J]. 当代传播,2021,(01):34-38.

[2]赵红香. 用中国特色新闻理论培养新媒体人才的路径研究——以《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改革为例[J]. 新闻世界,2021,(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