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双减政策下例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作业设计

张思云

五华县华城镇禾岭小学,广东梅州,514471

摘要: “双减”政策的提出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改革浪潮,它开始在我国有了初步的成效,并且开始生根发芽。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希冀,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方法来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利用课后服务弥补课堂上达不到的引导和帮助,还应该仔细斟酌作业设计怎样才是切实有效的。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拥有恰到好处的作业负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欲望。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选择一些代表性较强且有价值的作业,不要采用大量的作业堆积来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只有合理有效的作业设计,才能到达“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双减;作业
DOI:10.12721/ccn.2022.15915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双减”政策从出台到现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双减”政策的深入需要激发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地思考,该怎样进行作业设计才能既保证作业的质量又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选择的一般都是重复性强的机械化的,以此让学生进行反复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双减”背景下需要教师的作业设计是精炼且有价值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缓解学生繁重的作业压力,但是不减弱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开始培养阶段,所以有效的作业设计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一、作业的设计要有代表性和质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哪个阶段的教师,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教师,特别爱采用“题海战术”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熟能生巧,所以直接把作业的多少和学习效果对等。这实际上是在加重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虽然看似他们在作业上花了大把时间,但是本质上这种训练并不是有效的,甚至有时候因作业过多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睡眠,第二天在课堂上没有精力,得不偿失。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是将课堂在课外得到延伸,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选择难度适应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作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应该结合教学的重难点,选择的练习题要有代表性和质量。所以需要教师对于教材要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对于教材要从宏观角度系统的把握,对于每个单元也要相互联系。作业的目的性要更加明确,选择的作业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可以通过问题联想到所学知识,从而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举例说明,在教授“方向和位置”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作业:1.简要画一画你家的地图,介绍家里的每个房间的位置,说一说你怎样从卧室走到厨房。2.你放学回家时是按什么方向往家里走的?你从家到学校的方向与放学回家的方向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作业设计更加联系生活,便于学生接受,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此类型题举一反三,培养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求同存异、注意作业的层次性

小学是学生系统的接受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但是不意味着学生的起点以及能力等等都是相同的,学生的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差异,因为一些因素导致了他们对于知识有不同的敏感度。所以教师地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在布置任务时作业的选择应该具有层次。现在教师们大多采用的都是统一布置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让一些基础好、反应快的学生觉得作业没有挑战性,长久以往,就磨灭了对数学的求知欲。倘若作业设计得过难,有会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困生产生畏难心理,打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所以说作业的设置是实实在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且不容小觑。所以教师的作业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注意作业的层次,这样一来,不管是成绩好的同学还是成绩差的同学,在作业选择上都相对自由,可以匹配到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由此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另外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第一等级的作业难度最大,考验学生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拓展思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等级的作业难度适中,这是为了针对中等学生专门设计的,这类作业往往是包含基本的课堂知识,还穿插了一些难度中等的题目,让学生复习了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挑战了自己。第三等级的作业是难度最小的,为了基础差的学生而设计的。通常都是最基础的数学题,是教材内容经过简单变形而得到的,目的是锻炼学困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缓解他们的数学学习压力。

举例说明,在学习圆这一课时,教师的作业布置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五道题选两道来完成即可,可以设置两道基础题、两道中等题和一道难度大的题。基础题可以给出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难度中等的题可以稍加变换,正方形和圆等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是12,圆的面积是多少?至于最后的难度最大的问题可以变换成求圆环或者圆的一部分的面积,设置相应的限制条件,增大题目的难度。

三、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吸引的特点合理设计作业,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一定作业的设计要围绕练习题,要经常设计可操作的课下动手作业,这样有利于数学和生活的结合,而且让学生有更多的乐趣和参与感。

举例说明,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家后观察家中的长方体物品,对于所观察的长方体进行记录测量,家里符合长方体特点的物品都可以作为记录对象。这类作业的设计比之练习自由性更强,通过动手操作增加了乐趣,让学生将数学和生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作业上有了更多地发挥空间,体会到数学的更深层次的乐趣,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对于作业的精心设计是势在必行的,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摒弃大量练习题堆积的方法,作业的设计要有代表性和质量。教师还要求同存异、注意作业的层次性,注意不同等级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从学习中收获快乐,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前置性作业布置思考 [J].虞慧;. 基础教育论坛 2021(01).

[2] 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分析 [J].苏克;. 试题与研究 2019(06).

[3] 生本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布置研究 [J].宋方义;.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