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下,学生能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出发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中肩负的责任,通过多元化、创新及高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长远持续的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及自我发展促进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发展及培养。
一、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路径进行拓展和延伸,突出和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在实处,进一步地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强化学科教育教学及教学指导,结合教材中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有内涵,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在深刻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身素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促进学生们全面素质的发展。如在进行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图片展示的方式,将实际生活中凌晨工作的环卫工人、暴雨中指挥交通的交警、深夜批改作业的教师等等场景直观
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深入其中,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开展丰富、专业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
二、链接教学内容,建立信息共建共享的教学实践路径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推进和实施中,老师要科学、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助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的融合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与法治课的规划,因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现,需要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课程平台体系。同时要善于运用思维,达到对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挖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打造自主培养的路径机制。
比如在爱国精神的教育中,为了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爱国精神内在化,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借用互联网,可以将红色教学资源链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中,让学生通过相关视频的观看,了解革命先烈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通过对革命先烈视频的观看来具象化的认知爱国精神的确切内涵,爱国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行动,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实践的小事。比如周一的升旗活动,就是爱国行为的一种体现,庄严的和有仪式感的升旗,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氛围中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气氛,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升旗仪式的重视,以此将爱国精神逐渐的内化。再比如在敬业精神的教学中,老师将当前的先进人物事迹通过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先进人物的敬业精神,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价值素养。
再比如在《玩得真开心》的课程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说出喜欢看的视频,然后老师进行相关视频的播放。这样的教学实践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达表达的重要性。老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一词引入进来,告诉学生,自由的重要性,但自由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在有节制的范围内去表达,正如本堂课的视频播放,在当下的课堂实践中能这样做,但是在另外的章节学习中就不能这么做了。
三、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教师如果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每一个学生,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以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为基本原则,让学生自己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的东西,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踏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以小组为课堂的基本单位,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机会。近些年,小组讨论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提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语文、数学等主课课程中,还是在音乐、美术等副课中,既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又不完全破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一旦选择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授课,表面上教师是遵从学生的个人意愿自由成组,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教师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性格爱好,对道德与法治的了解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情况等因素,及时对班级学生的分组名单进行整改,以求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学习潜能。具体流程如下:教师在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可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与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短视频,然后让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大胆地交流,表达自己对所播放视频的一些看法,让小学生以他们年龄段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讨论,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最后再由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点做出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种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的新方式,无疑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佳选择。
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知识都不是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而是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方式、思想态度、行为品性等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远远不够。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布置各种各样的实践作业,在平时的双休日或者寒暑假完成,比如社会实践、访问访谈、欣赏表演、参观景点等,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阅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上述提到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上,不单单是学校,家长也可为小学生创造实践条件,只有实现学校与家庭两个方面的配合,才能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起到更有效的作用,让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熏陶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现实教学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落实中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拓展教学多元的方式和路径。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将核心价值观内容与教材内一起学习,一起掌握,从而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建设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杏美.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20(36):135-136.
[2]陈丹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方法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4):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