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探大概念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以《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为例

李成成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5261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和连贯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大概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初探大概念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关讨论。
关键词: 大概念教学;初中地理;地势与地形;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4.15702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地理大概念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凝聚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还彰显了地理课程的结构性特点。将大概念教学引入初中地理课堂,不仅是教学模式的一次重要转变,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通过在实际课堂中对大概念教学的应用与反思,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出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等要素有机结合,从而为结构化教学指明新的方向。

一、研读课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大概念教学通常涉及广泛的主题和深入的理解,因此往往需要跨越多节课的时间来全面展开。当转向“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主题时,教师需要首先提炼出大概念,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地势的总体特征,如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等。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并简述它们在中国地势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解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点,理解地形对这些要素的影响。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如何影响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和类型。

(三)认识地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能够分析地形对中国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活动的影响。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如何影响中国的城市分布和人口分布。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和练习,如地图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征,以及它们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动地图软件或实体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东北平原等),研究其特征、地位和作用,并向全班展示。或者是分析一个由特定地形引起的自然灾害(如长江洪水),讨论地形如何加剧或减轻灾害影响;研究一个城市(如重庆或兰州)如何利用或克服其地形特征进行发展,并讨论这对城市规划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设立辩论主题,如“地形是否限制了中国的发展?”或“是否应过度开发地形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加深对地形作用的理解。

二、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在初中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的“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章节中,确实需要关注学生对地形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和综合思维结构的形成。针对以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如下调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本章节的大概念层级关系。第一层级的大概念是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的方法概括。在此基础上,第二层级的大概念是中国地势与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课时:我们可以重点复习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的概括方法。通过展示地理图表和提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理图表,不仅学习各地的地理分布,还探究它们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演变。例如,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山脉的走向、平原的延展以及高原和丘陵的错落有致。在这一环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观察地理图表,更鼓励他们主动提问、积极思考。结合具体的地形图片和地貌特征描述,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地形区的基本特征,如山脉的高度、平原的肥沃度、高原的气候。

第二课时:在这堂课中,我们将借助中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类型构成图等地理图表,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的形式,一起总结概括出“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的核心概念。我们将像拼图一样,将各个地形区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地形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以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等特征。

在第三课时:我们可以围绕中国的地势与地形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影响展开讨论。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查阅相关文献等活动。这一课时可以设计为汇报交流和活动探究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通过这样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地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思维结构。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等活动,学生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征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确定细化评估标准,内化学生理解

在初中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的“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章节中,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基于大概念“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的影响”,我们可以设计以下评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一)评估标准

1.了解与识别: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如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等,并能够指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及其在中国地势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与应用:学生能够利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点,并理解地形对这些要素的影响。同时,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如何影响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和类型。

3.综合与评价: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地形对中国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如何影响中国的城市分布和人口分布。此外,学生能够提出保护地形的建议和措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过程与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达到上述评估标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方法。这种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全面、全方位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改进后续的教学。

当学生进行地形特征的讨论时,教师会仔细聆听他们的观点,观察他们的互动。基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表现,教师会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这种针对性的指导,不仅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还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来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大概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化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落实与实施的关键途径。为应对“初中地理新课程”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教师需教学内容存在的内在联系出发,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地理大概念教学作为着力点,围绕大概念和大单元教学设计,为结构化教学提供新方向,从而深化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逐步实现学生价值观、关键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

参考文献:

[1]雷雨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北方地区”为例[J].中学地理参考(上半月),2020(12):14-17.

[2]李春艳.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11(9):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