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论文是基于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新课标的前提,针对我们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想法。文章是在新课标教学理念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应具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作了一定的总结,希望能给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一些帮助。
1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求
1.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利益维持人的行为最重要内在驱动力,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上是否能够有主动、自觉、积极的重要因素。过去,中学体育教学方法非常强调运动技能的个性化教学,过分强调掌握体育运动的标准动作,而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许多情况下,学生没有掌握标准的技能,他们也没有对体育产生真正的兴趣。中学体育新课标教学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要由以教师为核心向以学生为核心转变;对教学的组织形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体育锻炼,更要注重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形成;这样,学生就可以始终对现有知识的现状保持好奇和不满足。而这些学生始终处于引导式教学状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
1.2 解释项目的历史和比赛内容
在高中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发展历史,特别是对历史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解释。比如中国乒乓球的历史,“乒乓球外交”,中国乒乓球长期繁荣的内在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增加比赛内容,对学生奋力的拼搏形成也是很有一定帮助的竞争力是体育活动中最基本特征,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参与进去。团队意识规定精英团队组员具备明显的协作精神和人物角色观念。
1.3 教育工作者的艺术修养
展示教师运用语言和动作方法,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创设教育情境,将教学方法与掌握的技能和技巧相结合,运用这些技能实施具有审美价值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体育课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培养学生创造丰富的想象,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好学、乐学。可想而知,一位体育老师,善于交谈,专业知识展示能力强,综合综合素质高,当然深受学生喜爱。这样,在学生中容易建立教师的教学权威,容易形成团队,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4 重视体育思维和终身体育意识
一是让学生了解健身运动的使用价值,独立思考。客观、科学、简单化的锻炼身体方法,有利于推动人的身心健康,和谐成长,使人的体质更加健康,精力充沛。在中学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培养终身的运动锻炼思想。培养克服困难的认真意志,体验成功的喜悦。自控能力是一种人为因素做到一定目地,管理自己的个人行为,主动战胜困难的心理状态过程。比如,在普通高中足球队新项目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在技术性检测和教学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生必须听取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多做练习,研究策略和对策,遵守纪律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目标,通过活动克服内心的困难。从正面作用的角度来分析,焦虑会激发人们改变生理状态的紧迫感,促使人们为追求某个目标而努力,因为焦虑是对自尊的威胁,焦虑情绪能够变成学习的推动力;轻微焦虑情绪能够提高人学习能力,战胜困难是锻练人信念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育中,及时组织技术考试和组织教学比赛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也造成了一些困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同时,当学生达到既定目标并克服困难时,剩余的便是真真正正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快乐。这一战胜困难的过程是塑造学生信念的优良过程,而体会取得成功也是学生感受情感的过程,大力提高体育课内生要素的效益。
1.5 运用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益
第一,速成技术的教学理念。技术性速成教学思想遵循着高中体育课少讲多做的基本原则,并符合说与做的内在关系。少说话是为了让动作的技术基础简明扼要。以乒乓球教育为例。在前攻的教学中,复杂的前攻可以简化为肩低肘、转收、重心跟着球拍等等这些动作,用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口语,对学生牢记学会关键动作有着很长好的作用。第二,竞赛激励教学理念。技术运用的最好方式就是比赛,同时,游戏的效果非常明显,获胜的一方会更加自信,会在有信息的前提下不断学习提高与之相关的技能;输的一方会剖析输的缘故。根据教学比赛和技术培训紧密结合,根据循环赛,让学生认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差别,合理定位,在实践中得到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 新课标下,我们的策略改变
2.1 认识新课标在提纲上的突破
首先,建立课程标准,既包含相关课程的目标,又包含领域内的目标和层次,使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和可操作。其次,突破以往主要以对抗竞技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功能发展。再次,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育内容,可以进行相应的目标管理。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我们选择的内容。二是有益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
2.2 加强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新课标的构建,使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德育等多个方面相结合。体育文化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了解很多教学基本原理,体育文化与多媒体系统的融合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3 构建生活的课程
大学课程不应该被压缩在狭窄的主题和书本的范围内,也不能局限于几节运动课程来达到目标,它更应该要回归到自然,回归到生命,回归到事物本身,实现生命与人性的完美融合。注重知性、体验和体验的美好和谐,知、值、情的高度统一。
2.4 倡导发展导向的课程实施观
新一轮的师生之间关系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践者和接受者,要充分发挥其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程开发的创新者。
2.5 发展民主的体育观
多元化的课程开发可以加强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提高对不一样地域、不一样院校、不一样学生的适应能力,产生政府部门、基层和学校的共同管理模式。因此,很多学校只注重脚本的开发,而忽视体育最为基础层面的开发,最终将走向另一个极端。
3 结语
新课标中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高中生与专业运动员并不等同,因此,达到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普遍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最终的评估仅取决于目标是否已实现。打破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限制,强调启发式的引导和亲和力,从而达成目标。同时也要注意高中和九年必修课标准之间的差异。中学新课标是九年必修课程标准的延伸和发展,高中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单靠每周两、三节体育课是很难完成的,要把课内课外、校内外结合起来,才能重点领会体育教学中的本质含义。
参考文献:
[1]陈智强.普通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切入点[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8(001):119-120.
[2]陈智强. (2004). 普通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切入点。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8(001), 119-120.
[3]范建军. "浅谈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田径课程的教学课研究." 中华少年 (2017).
[4]薄纯洁.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研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000.007(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