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任蓉

西安经开第一小学,710018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只有基础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主体的变换,即完成由“知识为本”向“学生为本”的转变,才能让教育本质得以真正回归;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活动,才能打造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只有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课堂的精彩得以绽放,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快乐地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能力
DOI:10.12721/ccn.2021.1570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所谓自主探究,我的理解,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判断提出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探索,从而处理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常常只关注于自己的“教”,有时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的听老师的讲解,并没有真正地加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即使是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多媒体设备也只是呈现出教学内容,并没有发挥出有利于课堂互动的作用,华而不实。可是到了今天,探究、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未来学生的发展水平,也是目前课程变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创新的基础是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重视培育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气氛的优劣,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趣味。因此,构建一种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营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自主也还给学生。并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与同学、老师辩论,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创设一些故事情境,不但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不断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能够踊跃地回答问题,使其思想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创新潜能得到释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唤醒了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真正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任何人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课堂气氛的营建实质是师生关系的处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主要教学准则之一。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营设一个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间隔,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压抑,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被动式落入了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陷阱”。比如《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索之后,得出:①长+长+宽+宽=周长;②长×2+宽×2=周长;③(长+宽)×2=周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仅算法多样化,而且非常思路清晰、缜密,真是可喜可贺!但是,为了体现算法最优化,与常用的计算公式接轨,有教师只是高度肯定了(长+宽)×2=周长的想法,还满心自豪地表扬这类学生的想法也是数学家的做法,却大大冷落了其他两种解法的学生。孰不知解法①和②正是解法③的原形,如果没有解法①和②的思维过渡,直接抽象得出解法③的孩子能有几个?况且解法①和②是一般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与基础,虽然解法有些烦琐,但却是周长的定义的化解,也是解法③的知识和思维本真。更何况,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岂不知计算(一边靠墙或多边靠墙)长方形的周长都是四条边吗?为何教师总是喜欢厚此薄彼呢?教学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这些想法、个性得不到教师应有的肯定与“接纳”之后,孩子们的天性就会被教师的冷漠而慢慢磨灭,学生的个性品格得不到锤炼,学生就会出现无知地盲从。

二、构建和谐取得信任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精神压力、心境愉悦的情况下,思想是最活跃的,实践能力也是最强的。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时时关注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和政策,要不停地更新教育理念,认真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效,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生思维的碰撞和问题的得出和解决。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节《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将整个章节内容进行切割,让每个小组探究一种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方法,比如切割法、填补法、估算法等等,小组再根据分配到的任务去进行课本浏览、问题解决、内容总结、展示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脱离,使学生或者小组成为学习的个体,保障每位成员在共同的思考下获得共同的进步。同时,对于任务的切分来说,教师要避免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交给小组,而是应该将任务的分解交给小组自己决定,从而保障小组成员在任务分配中形成分工整合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设置疑问引导探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阶段是人想象力最丰硕的时期,但因其缺乏生活、知识经验,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创建、设计问题情境,打消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注重调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尽可能地提供质疑的机会,逐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部分进行探求和质疑;找出自己完全不懂或比较模糊的地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质疑,大胆地质疑,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无论是在哪门学科和何种环节下,教学过程必须具备针对性,这不仅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部分,也是衡量课堂质量的标准之一。在学生自主学习层面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去开展后续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正比例与反比例》为例,教师将章节的部分重难点题型导入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中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效完成题目,学生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题目进行集中反馈,发现学生普遍做的较好的部分题目,以及学生难以做对的题目和出错的大致原因等,将这些记录下来,再根据学生的完成记录表去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比如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理解相对充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花费较短时间进行概念讲解和举例说明即可,假设学生在比例的判断方面出错较多,教师可以集中设计题型,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结合题型再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5):56-58.

[2]曲洪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61-62.

[3]吴广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3(08):47-48.

[4]田路.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03):45-51.